bsp;
虽然历经文革的浩劫,但当地人对当老师依然相当尊敬,加之农村大大小小的干部都曾是三哥的学生,三哥教学有水平,多才多艺,不但擅长书法和绘画,而且自学成才擅长修理家用电器、缝纫机,因此业余时间都被他们请去修理。
平桥一带本来就比较穷,加之分配有问题,对农民更是雪上添霜,农民的生活是够苦的了。天不亮生产队的钟声一响,农民就得下地干活,要干到天黑才能收工,就是这样拼命干,一对强劳力的夫妇干了一年,最后一结帐反而倒过来竟欠生产队的钱。当时一个强劳力干一天只值人民币7~8分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怎么能提得高?搞到最后就是“磨洋工”有的干脆去打工也比干农活划得来。幸亏以后分田到了户,才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干活也才有了盼头。
一九九五年九月余第二次去淮安,三哥因教学优秀已调到淮安城里好几年,住在教师宿舍楼五楼,三室一厅,面积大概有七十多个平方米,余在淮安足足玩了一个星期。三哥陪余参观了周恩来总理的故居、周恩来纪念堂、淮安历代名人纪念碑、有代表性的古街、还有著名的“窦娥怨巷”等等。
周恩来纪念堂占地面积相当大,内有纪念堂、大面积的人工湖、特大的广场和一些纪念性的建筑物。我们在纪念堂前面的广场上照完像后,跟随着一批参观的游客进入纪念堂里面瞻仰,在余身旁,一位身着军官服的中年人对着他的伙伴轻声地讲有关纪念堂的一些事,他指着花岗岩的坐像说道:“你瞧,周的上身与下身花岗岩的颜色不同,这意味着对周一生功与过的评价是对半开;整个纪念堂造型呈八角形,意味着周待人及物的处事原则是八面玲珑。”对于这位军官的议论,当时余感到很纳闷。
走出纪念堂,三哥指着纪念堂旁边的一个造型物对余云:众人都说这个设计师胆子也真大,就连这个造型也有内涵,这是指周是一人之下众人之上,仔细一看果真有道理。在淮安经济相当恶劣的情况下,不惜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圈出大片良田建造纪念堂,表面上看来是纪念已故的周恩来,实际上是为自已树立形象工程,难怪乎周的遗孀邓女士不同意建周的纪念堂,也不出席纪念堂落成典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