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鹤洞、木龙洞及登山道旁,以风洞最集中。叠彩山的摩崖造像同样集中在风洞里,是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物,今存造像23龛、98尊。特别引起人们注意的是那些大型榜书,以高度精练的语言点景,使之升华。如明王鸣鹤的“江山会景处”清李少莲的“玉叠蓬壶”形容叠彩山如用玑珠翠玉堆积成的蓬莱仙岛,清罗炳勋的“清风徐来”等。最大的石刻是刻于风洞北口外西侧清代郭司经的“寿”字。此字字径1。3米,字内暗含“一百寿”之意。著名书法家沈尹默题写的“叠彩山”三个大字及陈毅元帅所题的“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位于风洞口上方,给景色大为增辉。
98年9月我们去桂林,就住在叠彩山山脚下,这是我们的好朋友丽初君特意安排的,每天清晨起床梳洗后照例下楼穿过一条巷子,步行2分钟就从后门进入叠彩山(清晨后门免费对市民开放),每天都会爬山登高俯览桂林城市的山山水水,其乐无穷,真是神仙过的日子!
无论在哪里,任何关于桂林山水的美术或摄影作品都一定少不了象鼻山。的确,象鼻山就是桂林的标志,桂林的城徽。象鼻山是在3。6亿年前由海底沉积的纯石灰岩组成,那时的象鼻山隐于水中,其东部较单薄,裂隙比较多,但最外侧的岩石又较完好坚硬,在江水溶解侵蚀下,裂隙增宽扩大,加之地壳上升,也就形成了现在溜圆的水月洞。水月洞紧靠江边,漓水流贯其间,如水中浮月,山石垂入水中又如象鼻饮水漓江,象鼻山集清山、秀水、奇洞、美石、倒影于一体,景致极佳。
回忆“文革”前居住在“正阳路”的时候(如今已改造为步行街),向东步行几十米到达漓江边,顺江边马路南行200多米就到达象鼻山脚下,那时候象鼻山自由进出,不收门票,我最喜欢住在水月洞口的石头平台上,观望竹排上的渔夫赶鱼鹰下水捉鱼,有时在洞内,面对石刻“读书处”席地而住,品味雅静。。,如今忆起实为人生一大乐趣!
桂林境内分布着不少形态各异的溶洞,芦笛洞和冠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一走进洞里你就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千奇百怪的石柱,石笋立于偌大的苍穹般的洞中。有的如擎天一柱巍巍耸立;有的如一排排小树迎风摇曳;有的似人翻开的书本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