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的岁月。光武帝刘秀是靠地主豪强起家的,而他登上皇位之后并没有打击这些人,地主豪强一直拥有很大的势力。
后汉书·邓禹传记载:“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东京(洛阳)莫与为比。”后汉书中关于这样的记在很多,包括袁绍、袁术袁氏弟兄的袁氏家族,他们也是从学阀到军阀的世代地主豪强阶层。
这些地方豪强通常聚族而居,形成庄园自然经济,他们的规模很大,并且拥有私家军队,筑有坞堡壁垒,有的竟敢公然不向国家交纳租赋。封建经济的分散性使地方豪强势力得到充分发展,成为东汉的一种国内强大割据力量。豪强地主这股割据势力在东汉后期日渐膨胀,最后成为脱缰之马无法抑制,东汉王朝的坍塌分裂的社会根源是千里伏线,远在建立之初。史学家所说的“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所以,在东汉统治中晚期出现的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也不是朝廷权利涣散的原因,而是内因引起外因的大格局变化。它的表现形式多方面,其中有一点就是东汉二百年间小皇帝太多,成年皇帝太少,权利一直外戚所掌管。这也是地主豪强以及官僚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说,整个东汉王朝二百多年的朝廷根本没有实力把权力完全收归中央,它的末年形成这个局面应该从历史纵横大格局里找原因。
聪明的诸葛亮在出师表说,东汉败在桓、灵二帝之时,也是没看到实质。桓、灵二帝只不过是形势发展的果,而不是因。大格局的形成到桓、灵二帝时代不过是完全暴露,已经危危欲坠无法收拾了。
历史个别的事情或许决定于细节的偶然性,但是推动历史细节发展的往往是大格局的起到的必然性。也就是时事造就了英雄,而非英雄造就了时事。英雄在历史的格局中起到是推波助澜,历史车轮的方向不是他们来决定。
所以,三国的出现决非偶然,它带着历史的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