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
战国时期是有了百花齐放的思想后产生了一个强权人物——秦始皇;魏晋是强权人物消亡,禁锢大坝坍塌后,思想激流迸射。
战国时期是在众多思想出现时,还没有一个能够号令九州的强权作为背后的支持,所以挟一家之言可以纵横捭阖闯天下,如苏秦、张仪之辈。也就是说,战国时期还没有什么是正统学说,什么是邪恶学说之分。而从西汉汉武帝时期就有了衡量所谓“正与邪”的标准。虽然,魏晋是从三国时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蔓延而来“礼崩乐坏”儒家学说暂时衰微,黄老、墨家等等之术上升。但是,儒家学说是衰微而不是退出历史舞台,强权依然靠它统御天下。所以,怀疑者,终究被它吞噬。
战国时期的战争在某点上是一种竞技,并不存在对思想学说的围剿,所以思想依旧可以存留;魏晋时代,战争就是血腥残酷的屠杀,毁其宗庙灭其门,或是鸡犬不留的鸩杀。
所以,我认为,虽然魏晋时期的人最讲究风度、风致,而这所谓的讲究绝然不同于战国时期。他们所谓的“风度”更多的是文人被政治残酷镇压后对文字的意淫,而不是本质意义上的欣赏。
魏晋是个文人压抑的时代。压抑的时候,他们寻求解脱的办法是放浪形骸,用外在的放荡平衡内心的苦闷,同时也借此保住身家性命。我觉得,用李商隐一句诗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很合适“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这一点在看世说新语的时候,可以从飘逸中嗅到血腥之味,也来源于此。
魏晋对思想的残酷镇压是政治的需要。因为强权者江山得来的不那么名正言顺。他们需要用强权的镇压来稳固自己的金銮殿上的帝位。
魏晋的皇帝都是禅让得来。从某一点上说,禅让得来的江山相对于马上得天下,本身就是一个有先天发育不良的天子。从中国历史的规律来看,几个禅让的来得江上稳固过?就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