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孟婆汤,刘氏一直紧绷的心弦才缓缓放松下来。
待到谢拾随口一句天气预报间接拯救了谢松一条小命,刘氏险些要将他供起来,彻底变成了小侄儿在谢家最坚定的支持者。
她觉得二弟妹那句话说的丝毫不错他们家拾哥儿将来必然是要有大造化的
刘氏替谢拾一番大吹法螺,成功将众人的情绪都鼓动起来,向来疼爱小孙子的老陈氏对大儿媳的话万分赞同“老大媳妇说得对。念书得尽快送拾哥儿念书多耽误一年都是误了拾哥儿前程”
一家之主谢大有不急着表态,目光在不曾说话的几个人身上转了一圈,点名两个儿子“老大,老二,你们怎么说”
大齐开国之初,太祖皇帝便颁布圣旨,诏令各地设立社学,延师以教民间子弟,并规定年十五岁以下蒙童皆可入社学。
而今大齐立国已有百年,送孩子上社学启蒙的观念深入千家万户。虽则穷苦人家的孩子只有农闲时才有空入学堂,且大多往往只是囫囵吞枣识得两个字便退学归家,甚至终日逃课忙于农活,最终依旧是在地里刨食,少有继续进学的。只有那家境殷实的人家才有余力供孩子一路读书科举,入仕为官。
如果只是送孩子上学念几年书识几个字,谢森本就没必要提议。毕竟他们三兄弟都是上过社学的,第三代小辈自是不例外。谢松去医馆当学徒前就读过两年社学。
特意提出来,就不是简简单单念几年书识几个字,而是要让侄儿走那科举之道。
然而,自古寒门难出贵子,哪一个寒窗苦读的读书人不是全家人辛辛苦苦勒紧了裤腰带供出来的这条路,仅仅依靠二房小两口无法支撑,非举家之力供养不可。
不等两位兄长开口,率先提议的谢森第一个表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