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套衣服,谁出门谁穿衣服。</p>
现在还是农村公社时期,土地属于公有,村里划分有生产大队,每天由生产大队长组织大家集体劳动,计算工分,按照工分分配粮食物资。</p>
一个成年劳动力,每天大概能够赚到八九个工分。</p>
根据所在的区域,年景收成不同,工分的价值也有所不同。</p>
一般一个工分价值三分、五分钱,土地肥沃又收成好的情况下,可能一个工分价值还高一些。</p>
天气晴朗,且能够干满一个月的情况下,一个成年人每月能够收入七八块,就已经是不错的了。</p>
到了年底,根据工分分配粮食物资的时候,那些家中壮劳力占比高,老人孩子少的,人均分配到的口粮自然更多一些,生活也更好一些。</p>
像孙少安家中,老的老,小的小,还要供养两个学生,生活就相当的艰难。</p>
分、分、分,老百姓的命根。</p>
这也是此时农村老百姓生活最真实的写照。</p>
至于陆诚,孤家寡人一个,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还属于壮劳力,生活自然要好一些。</p>
而且,陆诚还是双水村目前唯一的赤脚医生,平时不需要参加太多的劳动,就可以挣到一个壮劳力的工分。</p>
每年除去自己的口粮,还能剩下五六十块钱。虽然比不上城里的职工,在双水村已经是条件很不错的了,也就比村支书田福堂差上一些。</p>
回到堂屋,打开摆在桌子上的木制药箱,翻看了一下里面的装备和药品,也是相当的简陋。</p>
老式听诊器,温度计,铝制针盒,玻璃针筒,消炎药、止疼片、酒精棉、纱布,以及一些自制的草药。</p>
除此之外,桌子一旁还摆着一把厚重的油布伞,和一个老式的铁皮手电筒。</p>
装备虽然简单,责任却相当重大。</p>
陆诚一个人,肩负着整个双水村的医疗服务工作,小到头疼脑热拉肚子,大到疾病防控,卫生管理,都要操心。</p>
遇到流感时期,陆诚还要背着药箱挨家挨户的去给老百姓发药,讲解疾病预防知识。</p>
有时候大半夜有人发烧感冒,陆诚也要随时起床前去出诊。自己能治的当场就治,自己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