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使见荀骥由于,慷慨道:“汉室将倾,朝中大臣们纵使兵微力小,也要奋力一搏,为何?盖因世受皇恩,以死报国耳!在下不过区区剑客,不避万死来此为诸位大臣送信,亦是不忍汉家天下转眼为贼人所占,如今君侯兵强马壮,汉中王更据三州之地,发兵何疑?”
荀骥早已不是当初的热血少年,不会被这三言两语就鼓动,摇头道:“兵者,国之重器。死生之地,不可不察。我军虽胜了曹贼一阵,但魏军依旧强盛,且许都附近群敌环绕,贸然出击恐怕于军不利,何况诸大臣举事并不周密,恐怕难以成功。还请回复诸位大臣,且忍一时,待我军寻得战机,引得魏军主力出来,诸大臣再举事不迟!若事败使得诸位大臣白白送了性命,岂不可惜!”
来人腾的一声站了起来,道:“君侯,恕在下直言,若战机今年不来、明年不来,君侯打算等到何时?而今君侯手中有强兵猛将,许都有内应,难道还不是战机?诸大臣已将成败托与君侯,成则大汉复兴,败则共赴黄泉,有何可惜!”
这话怎么还说不明白了呢?
荀骥一阵无语,这不是牺牲不牺牲的事啊,牺牲总要有价值吧?如果打仗只靠视死如归的觉悟,那还要这些将帅们做什么?
这些大臣们的忠诚无疑是值得信任的,荀骥看着丝帛上最后一个名字轻轻叹气,金祎。
如果荀骥没有记错的话,张飞在武陵杀死的太守金旋,他有一个儿子就叫金祎,也在朝中为官,应该就是此人。匡扶汉室的决心能够使他放下杀父之仇来找刘备集团求援,若是这样的人物死在这样草率的兵变之中,岂不是可惜?
荀骥想了半晌,取过纸笔给诸位大臣回了一封书信,劝他们再忍耐一段时间,等时机一到,由荀骥先发兵,在正面战场上给魏军足够的压力,而后他们再举事,成为压倒曹操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不是让他们如此轻率的冒险。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