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子弟。
\n
这位韩知县便是如此。他上任途中路过常乐,特意前来拜访傅朝瑜。
\n
他不过一介知县,上头还有沙州知县,再上头才是傅大人,如今能有幸见傅大人一面,已是倍觉珍惜。西北从前是什么样子,如今又是什么模样,这都是有目共睹的,若非傅大人力挽狂澜,西北断然不会在短短几年之内改天换地,如今俨然成了塞上江南了。他虽为小官,却也有心效仿傅大人将高昌经营得有声有色。二人讨论高昌规划,韩知县也一直在洗耳恭听。
\n
尤其是朝廷在伊州、安南一代的做法,这都是现成的经验。不过说到人口迁移一事,韩知县面露为难之色,坦诚道:“高昌如今才刚收为大魏领土,先前又同东.突厥不清不楚的,犯了忌讳,只怕没有多少人愿意去。”
\n
大魏百姓轻易不出远门,又安土重迁,想让他们去高昌,基本不可能。再说,百姓们也是记仇的,高昌让大魏如此狼狈,即便如今亡国了,民间对高昌的偏见却还是根深蒂固的。
\n
傅朝瑜悠悠一叹,是这么个理,但是迁徙一部分百姓却也是必要的。哪怕迁移过去的是从前吐谷浑的百姓,都比高昌县内只有高昌人要利于管理。但如何让他们心甘情愿过去,也是一桩麻烦事儿。
\n
傅朝瑜道:“此事我会写信外同皇上商量商量,实在不行,许诺迁移过去的百姓一些好处也是可以的。”
\n
韩知县憧憬:“若是有人自愿前往就更好了。”
\n
傅朝瑜笑了笑,哪有那么好的事?
\n
二人商议半日,傅朝瑜又另外交代一件,让韩知县上任之后在高昌境内收集赤盐。
\n
赤盐,顾名思义便是赤色的食盐,色如赤石,此乃高昌特产,其味甚美,中原一带并不多见,也鲜为人知。
\n
但若是在国子监文刊上宣扬一波,必能引起追捧。高昌不缺此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