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出来的孩子,很多都是重伤。”
赵与神色凝重,望了眼建筑东北侧,医护人员正在就地抢救昏迷不醒的孩子们。情况好一点的,疼得哇哇大哭,差一点的,周身焦黑不省人事。
“小陈。”她挥手叫来陈豆豆,“叫上重案组其他人,去帮忙救孩子。”
陈豆豆第一次见这种局面,泪眼汪汪地点头:“好。”
赵与扫了周围一眼,“柳回笙呢?”
“笙姐在外面,安抚群众。”
“安抚群众?”
赵与不解,长腿立即朝门口迈去。现在最重要的是抢救伤患,哪有工夫去安抚群众?
后槽牙几乎咬碎,找到栅栏外门口花坛上方的柳回笙。
事实上,柳回笙的重点并非安抚群众。而是假借安抚之名,一边打量前排群众的表情。
眉头上抬,眉尾压低,眉心的肌肉往中间收拢,嘴角朝两侧咧开下沉,双手握在胸前——典型的悲伤祷告式表现。
目光放远一些,一个一个审视表情,皆未发现可疑之人。
犯罪统计学显示,90%的纵火犯会折回现场,除了欣赏自己的杰作,还会以救援人员的手忙脚乱自豪——看,我一个人,就能让这些消防和警察如此狼狈。
一个一个看下去,蓦然被一个体型壮硕的中年男人刺痛眼珠。
他脸上没有悲伤的表情,反而,紧紧抿着嘴唇,眼睑周围肌肉紧绷。
隐瞒、紧张、不安,太多刺眼的情绪。
砰!
2楼的玻璃被高温烤炸,爆裂的瞬间,所有人被吓得惊呼,紧接陷入惴惴不安,唯独他,手掌打横盖住眉毛和眼睛——这是一个典型的愧疚行为。
“先生,请你跟我们回去协助调查。”
柳回笙拨开人群,停到他面前,亮明证件。
男人没想到柳回笙会突然来找他,双脚冻结在原地。
“我?我什么都没干。”
“循例调查而已,别紧张。”柳回笙没有把话说明。
“没紧张。”
“你知道今晚会起火吗?”
“我不知道今晚会起火。”
柳回笙眼神一黯。
重复式回答,指答案几乎重复提问的内容。譬如:
——你去过张三家吗?
——我没去过张三家。
——你期末考了倒数第一吗?
——我期末没考倒数第一。
重复式回答,一般源于说谎者的“完美”心理。想要把答案包装得天衣无缝,滴水不漏。殊不知,正常的对话根本不会重复对方的问题。
——你去过张三家吗?
——去过。
——你期末考了倒数第一吗?
——没有。
听到回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