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一身的武略,冲天的志向,竟要老死在雪域高原的某个角落,做一辈子的看门狗,李恪十万分的不甘。
后来权衡良久,在去雪域高原做一个守门之犬和带领千军万马西征比起来,李恪还是选择了后者。他知道,只要自己离开长安,皇帝和朝庭都放心了。
何况,岑文本说过,西方也有不输中原的肥沃土地和四季如春的生存环境,也不都是不毛之地。
这一点儿李恪倒也相信,毕竟李承乾曾经‘游历’西方十六载,西方诸国林立,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也流传出来了一些,李承乾还依据那种独物的治理方式,引进了国库收支对应朝代兴衰的法子。
据说朝堂诸公都叹为观止,还创造性的提出了财政寺来发行宝钞。
通过这种种迹相,不少有远见卓识的朝臣们都说,西方一定有着不输于大唐的文明存在,只有这样,才能诞生出连大唐都没有的先进分析管理方式。
可见西方那些国度,也非一无是处。
岑文本说的一些西方的风茂人情,也激起了李恪的一些好奇心。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李恪还真的做好了带领一批忠实拥趸,在西方打下一个强盛不输大唐的国度。
让这长安诸臣,还有汉人百姓看看,被天可汗评价英武类已的李恪,也是一代天骄。
这几天,李恪不光是自己在考虑,也询问了像柴哲威一样的亲信死忠。
当然,他也留了一个心眼儿,没说是去一辈子都不可能回来的西方。只说去西征,收拾在西域诸国闹腾的突厥人,借此重掌兵权,然后再图后路。
柴哲威等人都以为李恪掌兵后,会在西域割据,做大做强后再杀回京中,夺取皇位,一个个都摩拳擦掌的。
而李恪却知道,如今的大唐,自己一点儿机会也没有。
父皇虽如同一个活死人一样醒不过来,可也没有彻底死去,谁也不确定他到底能不能醒来。半死不活的天可汗,即是大唐的镇国神器,又是李承乾最大的依仗。
皇太后又坐镇大明宫,自己一个庶子,胆敢起兵造反,就是万劫不复的下场。
岑文本对李恪更是刨开了心扉,把世家大族的事情完全翻了出来,解释的清清楚楚。李恪这才明白,原来李氏如今只是一个代言人,一个世家大族为了维持自己利益推选出来坐庄的主儿,前隋炀帝就是反抗世族,这才导致天下大乱,最终失了社稷。
自己无法上位,并非因为父皇不喜,而是父皇也无法违拗世族的整体意志。
甚至自己父皇的猝然崩倒,也和皇权与世族的争斗分不开关系。
这一桩桩惊心动魄的隐秘事件,把这个天下最真实的模样,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