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两地最快也要两个月来往一趟,按正常的赶路,半年一趟也属正常。这样的一条路,仅前期堪探和规划,恐怕就得两三年,再商议路线,设置险山关隘,克服施工障碍等。
真正动工,也要在四五年之后了。
众臣商议了一下后,选定了几个部门的人选。随后,李言不动声色的下旨,鉴于这一路不甚太平,任命吴王李恪带领一队人马为探测队伍的全程护卫,随队前往西域巡视。
除了岑文本和李恪兄弟外,其他朝臣都不知道李恪西行的真实意图。
还以为李恪牵涉到前段时间对侯君集的刺杀案中,或者是皇帝忌惮李恪在长安掣肘,欲把李恪指使出去,好对他的那些势力动手。
一朝天子一朝臣,不是说说的。
皇权和世族之争的大局安定之后,自然要尽一步对其他势力下手,以巩固权势。皇帝的那些皇叔和兄弟们,还有李世民的那些旧臣们,都在收拾之列。
这也将迎来一轮又一轮的权力博弈
见皇帝把目标盯上了诸子争嫡时的诸皇子们,文武百官们心里都有数,不过大多都是置身事外,只要不牵涉到自己身上,他们自然乐得坐山观虎斗。
原本以为李恪会找借口推辞,谁知皇帝话音一落,李恪就慨然领命,这倒让很多朝臣高看了皇帝一眼。很明显此事皇帝和吴王早有商议,并私下达成了一致。
李恪是诸皇子之首,诸子都在看着他。
皇帝不动声色的拿下李恪,剩下的也就无话可说,面对皇帝,也没什么反抗之力了。
谋定而后动,皇帝的成长也是很快的,不少人在想着,是不是可以靠拢一下,为自己寻一条后路。随后,李言又调派了一些军队加强西域的力量,包括一些文臣和武将。不过都是一些中低级官员,还都是李恪一方的人马,只要李恪本人无异议,众臣也没有人反对。
散朝后,李言回到承庆殿,又准备开始自己一天的奏折消化。
只是,今天刚刚坐下,王玄策就来参见。
一番君臣之礼后,王玄策汇报道:“皇上,倭地使者藤原吉野这段时间,不断要求面见圣上,要求大唐为倭地数百万百姓做主,出兵讨伐突厥,帮助他们把突厥人赶出倭地,恢复故国。”
李言随后放下手中朱笔,仔细思索了一番,随后问道:“玄策,锦衣卫对倭地渗透如何?”
“回皇上,锦衣卫辽东千户所下面有两个百户所负责倭地事务。其中一个百户负责潜入突厥的银矿区域进行探查,另一个百户护负责倭地其他区域的信息授集。”
王玄策思索着回应道:“经过这些年的探查,我们已经获得从北至南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