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弯路。
最典型的一次案例,就在22世纪初人类准备面对星海宇宙远航时,无工质飞船发动机和工质飞船发动机之争。
全球科学家形成势均力敌的两派。
一方面传统派,认为应该继续发展工质发动机;然后在宇宙航行过程中,采取不断利用气体行星补充燃料的阶梯式前进计划。
另一方面革新派,认为应该放手一搏,集全球之力研究无工质发动机,一劳永逸解决宇宙远航问题。
最终,革新派凭借划时代的想法获胜,全世界科学家们开始有关无工质发动机研究。
结果,数百年过去……
最终证实,无工质发动机只是一场幻想,一场美梦,完全不适用于宇宙航行;至少,在当下时代的科技加持下,完全不适用。
几百年的时间就这样浪费,人类又回头转向工质发动机。
如果……当初那场会议,一开始就坚定选择传统但靠谱的工质发动机继续研究,人类文明在几百年后,会不会走上另一条道路呢?
只可惜,时间没有后悔药。
数百年的时间和人才,就这样浪费了。
在这件事之后,科研界普遍变得保守,创新性和敢于创新性大受挫败。
女秘书看着汉斯博士坐上主持位,也是捏紧手心,有些紧张。
他……
能成功吗?
简单发言致词后,会议开始。近乎是一片压倒性,绝大多数与会人员都认为,人体科学还是要以人为本,在人体基础上进行强化和基因改进,不能脱离人体本身;可以依赖科学仪器,但不能过分依赖;什么电子义体、电子眼睛、电子脑之类完全不可取。
他们认为,对人体机械能接受的极限,就是功能简单的假肢供残疾人使用、以及一些机械器官供医疗使用。
“但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和界限!”
台下,一位科学泰斗发言道:
“如果从一开始不把握好这个度,把假肢、假器官发展的过于强大,很难想象……未来会不会有人专门切掉健康的四肢和器官,去安装那些冰冷的机械。”
他的观点,得到众多参会者认同。
倒不如说,即便是2504年,人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