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山贵族分为两派,一派是俄罗斯贵族,一派是鞑靼贵族。这一局面的出现,需要从沙俄征服喀山汗国之后说起。
沙俄在1552年征服喀山汗国后,实施了分阶段、多层次的治理策略,融合军事高压与政治怀柔,具体措施大致如下:
其一,军事高压与人口置换。沙俄效仿诺夫哥罗德模式,由军队驱逐大量鞑靼原住民,尤其在伏尔加河中游建立军事据点,迁入俄罗斯族移民以巩固控制。例如喀山城周边就形成了俄军驻防区,鞑靼贵族大多被迫向东部草原地带迁徙。
然后,沙俄利用哥萨克武装沿伏尔加河建立巡逻体系,镇压鞑靼人反抗,并将喀山作为后续征服阿斯特拉罕汗国(1556年)和西伯利亚汗国(1582年)的跳板。
其二,实施“差异政治”与间接统治。沙俄允许归顺的鞑靼领主保留部分土地和司法权,但需向莫斯科缴纳赋税并提供兵役。例如喀山汗国末代王室成员,就被直接纳入沙俄贵族体系,换取其对地方部族的号召力。
而在文化上,沙俄并未强制推行东正教,允许当地人保留绿色信仰,但限制新建绿寺的规模。鞑靼语也作为地方行政辅助语言,用于税收和司法文书。
其三,经济资源攫取与贸易垄断。沙俄控制伏尔加河航道,喀山成为沙俄垄断伏尔加河皮毛、粮食贸易的核心枢纽,鞑靼商人需向沙俄海关缴纳高额通行税。
而在土地方面,则出现了国有化与农奴制扩张。沙俄通过没收反抗贵族的土地,分封给俄罗斯服役贵族,并引入农奴制开发伏尔加河流域农业资源。
其四,宗教方面进行象征性同化。伊凡四世在莫斯科修建圣巴西尔大教堂(1555年)以纪念征服喀山,强化东正教在伏尔加河流域的意识形态存在。而在喀山城内则增建东正教堂,但避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