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仪式性(比武枪),实战中因甲胄过重而往往难以灵活切换武器;奥斯曼西帕希骑兵则使用可投掷的短标枪,牺牲穿透力换取中距离骚扰能力。
总之,翼骑兵的特殊性在于,其将“一次性冲锋”发挥到极致,是一种结合了东欧轻骑兵灵活性与西欧重骑兵破坏力的特殊兵种。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身处东西欧结合部的波兰人的“因地制宜”——毕竟只有这样的兵种,“平独”和“镇露”才能兼顾。
正午的暑气被战鼓声震得扭曲,奥卡河平原上腾起的细沙宛如金色雾霭。额尔德木图的一万两千具装重骑已完全按照戚继光车阵布开,六千甲士下马,将一百二十辆辆偏厢车首尾相连,组成边长数百步的空心方阵。
车辆首尾之间则都布下一门火炮,首发射击所用的实心弹已经装填完成,但炮车后方摆放的除了定装火药之外,就全是霰弹了——这是为了密集杀伤近距离敌军所备。
车厢板壁上的射击孔露出一个个黑洞洞的枪管,万历三式燧发枪的青铜兽首枪托抵着肩窝伸出射孔之外,让偏厢车外侧宛如铁刺猬一般;阵中六千骑兵则未卸甲,各自站在自己的战马旁边,而战马则还在嚼着苜蓿,似乎要先吃饱了才好迎接即将到来的大战。它们的马蹄铁在车辙间轻叩,一如等待春雷的闷鼓。
或许是明军摆出防御态势刺激了波俄联军,让他们自觉占据了气势的上风,波俄联军联军的阵线率先涌动。一万五千射击军呈三列横队推进,火绳枪的蛇形枪托在肩上连成灰黑色长链。
这些曾在利沃尼亚战争中令瑞典人胆寒的步兵,此刻正稳步推进。顺便说一句,射击军除了仗着俄罗斯灰色牲口的高大健硕而配备了长柄斧之外,其火绳枪战术大抵与欧洲各国类似,通常会在进入射击距离之后以前排跪射、中排立射、后排装填的方式作战,但缺乏明军三段击战术的快速轮换战法。
当然,这与俄国人相对落后的火绳枪技术水平有关——因为装填太慢,他们的战法干脆就变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