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那么就必须针对新的形势进行农业改革。
管仲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的意思大致类似于后世所谓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为了发展生产,管仲索性将已经名存实亡的井田制一举废除,承认土地私有化,并且允许土地买卖。这一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土地所有者的生产热情——以前耕种土地是为了国家,现在收成都是自己的,焉有不劳动之理?而且,土地买卖所导致的土地集中也便于新农业技术的推广——这一点很好理解,在井田制下,土地被分割得七零八落,放头牛进去连转身都有困难,怎么可能拉犁耕地呢?随着井田制的废除,齐国出现了一个农业生产的高潮。
当然,促进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增加税收。在井田制时代,赋税是通过奴隶和平民对公田的无偿劳动而得到的,但井田制一废除,这个办法显然行不通了——“公家”既没钱,也不掌握奴隶。公家对民众的控制力下降了。
管仲提出了相应的解决之道:“相地而衰征。”这一政策的意思是,根据土地的地理环境和收成多寡,将其划分为三六九等,例如平地、丘陵、海滨、生田、熟田等,再按照等级分别征税。这样既符合了土地私有化之后的局势,又尽量照顾到生产者的情绪。
为了保护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管仲还提出了“无夺民时”的主张,即不在农忙季节征发劳役;禁止滥伐滥捕,保护自然资源;禁止贵族抢夺平民的牛羊去作祭祀用,保护牲畜的繁殖。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奴隶主贵族对平民和奴隶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新的社会经济模式逐渐固定下来。
管仲在齐国推行的全面改革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仅仅数年时间,齐国就基本上从奴隶制经济中转型出来,向封建经济迈出了重要而坚实的一步。接下来,齐国就要重新踏上扩张之路,举起霸主的旗帜了。
鲁庄公三十年(公元前664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