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自此,曹操声名大振,虽然没有成功杀掉董卓,却使得天下士人归心,就连曾经捉住他的县令陈宫也放了他,虽然曾经曹操羞辱了陈宫,陈宫却因为其义举而誓死跟随曹操。可惜后来曹操“宁愿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所作所为,为陈宫所不齿,便离开了曹操。
曹操既走,董卓高兴地发现,他控制首都就等于控制皇帝,控制皇帝就等于控制全国。朝中士大夫也有反对他的人,但是每次都被他以铁血政策所化解。士大夫工于权谋,却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缺少杀伐果断的勇略。因此,董卓不久便稳定了洛阳局势,连位居三公的王允也噤若寒蝉,不敢直视其目。
董卓本来只是西凉部队的将领,统辖范围不过几十个郡县,现在成了全国主宰,便如那乞丐突然成了亿万富翁。太快的形势变化,使他把政治看得过于简单。认为现在什么都有了,只缺少威望,而建立最大威望的最大妙法,莫过于把旧皇帝废掉,另立一个新皇帝。正好刘协甚合董卓的心意,朝中士大夫大多数也比较支持刘协即位。于是,董卓强迫刘辩退位,另立刘辩九岁的弟弟刘协上台。第二年,更把刘辩和他的母亲何太后杀掉。
董卓以为,自此自己便可以坐享其成,挟天子而号令天下,一时之间,天下无人可以制衡他。对大臣,董卓随时会杀其身、灭其族;对于后宫嫔妃,董卓亦是天天毁其身、败其誉。以为这样天下群臣百姓就会臣服在其淫威之下。可是董卓没有料到,蛮干不但不能建立威望,反而引起强烈反感,等于把攻击自己的刀柄授给敌人。果然,正苦于没有借口的敌人有了借口,各地反对董卓的武力,共组成十八镇诸侯,在东方集结,推举“四世三公”、军力最强的袁绍当盟主,以江东孙坚为前锋,讨伐董卓。
几番大战下来,董卓损兵折将,特别是上将军华雄被孙坚斩杀,更是让董卓内心极为恐惧。此外,董卓并不熟悉洛阳,他的根据地在关中(陕西中部),于是下令把首都迁到长安,距他进入洛阳只六个月。皇帝和人民,一齐踉跄上道。为了彻底执行,也为了不给诸侯留下任何实物,董卓纵火焚烧洛阳,自姬旦在洛阳筑城以来,经营了一千四百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