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庸出的是个好主意,他在南京呆了三个月,虽然每日被困在行宫之中,但对于南京城里各方势力也有了个大概了解。耶律大石太放心萧干,把几乎全部兵马都交到了他的手里,这说明他也不是全为自己着想,也懂得覆巢之下无完卵的道理。而萧干甘心情愿地前线搏杀,任凭耶律大石在后院放火,那是因为耶律大石从来不怠慢城外大军,一应物资粮草供应充足,让前线将士打起仗来没有顾虑。
这样一个临时组建起来的联盟,看上去一盘散沙处处漏洞。但实际上却不然,刘延庆在萧干面前吃瘪吃了一个多月就是很好的证明。而一路凯歌高奏的宋军,反倒是骄横跋扈,不可一世。这一战杨庸只说出了最好的情况,而没有说出最差的结局。那就是郭药师领五百精锐混进南京城内,耶律大石聚齐三千士卒和郭药师玩猫捉老鼠的巷战,打了半天,结果城外没有宋军接应攻城。最终郭药师在城里吃不住,退了出来。然后这边城池没有打下来,那边刘延庆大军又少了一半,萧干以实击虚,一战大破刘延庆。宋军溃退,辽军一路披靡,说不定连岐沟关又被他打下来了。
同样的战略,两种不同的结果。最重要的,其实不是城里的郭药师,而是谁去接应他。这个人一定要有胆略,敢于顶住城防的压力,敢于和辽军在城内决战。而且还要迅速地夺下四个城门,再巩固城防阵地,抵挡萧干的反扑。
“宋军之中,有这个人吗?”杨庸在回去的路上问萧曼。
萧曼侧头看着杨庸,沉吟半晌,才道:“我有时候真不知道你是宋人还是辽人。说你是辽人,你帮宋军出的战策足以致辽军于死地。说你是宋人,你又出了这么个馊主意。”
“也不全是馊主意。”杨庸解释道:“宋军中也不是全无人才。刘延庆是大将,只可惜他要坐镇中军。王渊也久经沙场,但他在右军,赶不回来。还有刘光世,正是左军统帅,打南京他是最合适的人选。只是他本人倒是没什么打仗的天赋,但他知人善用,手底下有一批极能打的人。如果他不刚愎自用的话,南京城还是能打下来的。我只是替他们参赞参赞,我的计策可能有漏洞,但具体怎么做,那不是我操心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