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贵的一都人马砍伐了大量原木,造了一批拒马桩和鹿砦,将大门堵得水泄不通。各都的弓弩手们也在抓紧时间削砍箭支,加上辽军这两个时辰送的,八十几个弓弩手基本上人手能有十支箭矢可用。
杨庸在这两个时辰里也顺便带了二十多人造了一辆两丈多高的投石车。这辆配重式的投石车,几乎所有部件都是杨庸亲自丈量。投石臂杆是一根长两丈两尺的原木,但是平衡重锤的重量没有办法保证,主要是没有时间去找体积不大又够重的东西。杨庸只好退而求其次,改变投石杠杆的配重比例,试验了几次,效果最好的一次是将八斤来重的石块投射了大约一百六十米。
掰着手指头算了好久一会,杨庸这才算出一百六十米大概就是一百步多一点。他对这东西研究不多,只知道大概的原理。按照他所知道的古代投石机的射程,相比较同类成熟的投石机种,这种投射重量和投射距离甚至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但比起中国人用了一千多年的杠杆式投石车来说,还是强了不止一些。若是日后能找到更合理的配重方式和比例,说不定能有一番作为。
杨庸心里正盘算着怎样将八斤重的弹丸投射出最大的效果,张武威满脸土灰地出现了。
“公子,末将带人查遍了关内营地和周遭方圆数百丈,幸不辱命,找到了暗道六处。这些暗道内里岔道纵横,有两处早已经坍塌了,末将也是花了不少时间探明了其余四处的出口,都在关外。但只有一处是辽人用过的,便是公子房内的那条。末将擅做主张,已经将那条暗道封了。”
“看来辽军对岐沟关的密道也不是尽皆知晓啊。”杨庸沉吟道:“那条封了就封了吧。其余三条你当派人把守,那种地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需几伍人马,便能教辽军吃尽苦头。”
“为什么不全埋了呢?岂不是一劳永逸?”张武威问道。
杨庸摇了摇头,“留着吧,或许有用。”他是想如果能坚持到援军开到,说不定可以利用这些密道抄辽军的后路。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