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每到冬天,总能在温暖的室内享受着空调、暖气带来的舒适,一群朋友围着火锅,身上裹着厚实的羽绒服,喝着热腾腾的饮品,冬天似乎也没那么难熬。
但在古代,每一个冬天都像一场生存考验,特别是对那些贫苦的百姓来说。
翻开历史文献,古代的冬天到底有多冷?
根据《二十四史》记载,当时的气温普遍比现在低三到五度。
这个数字看似不大,但在缺乏现代取暖设备的情况下,这种寒冷足以让人难以承受。
《宋史·五行志》就记载了一个惊人的数据:元祐元年的冬天,京城地面冻结的深度达到了一尺五寸。
北方的情况更为严峻,极端天气下,气温能降到零下二十多度。
《齐民要术》中提到“三九四九冰上走”,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严寒。
冬季从立冬到立春,整整四个月的时间里,北方地区几乎天天滴水成冰,河面上的冰层能厚达半米。
这样的低温环境下,没有空调暖气,没有羽绒服,甚至棉衣也是明朝才逐渐开始流行起来,那他们是怎么过冬?
有钱人,自然可以围坐火炉取暖,而百姓并没有太多钱,用不起许多的炭火。
而在室外呢?
在北方,有钱人主要依靠动物皮毛取暖,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就只能穿上一层一层的衣服,用这种方式保暖。
除此以外,严寒天气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