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一是假漂没呢?如果朝中有奸臣作乱,漕粮刚出了长江,就扭头运进松江哪处大仓里,而后上报朝廷,船队遇上风灾,全军覆没,朝廷如何应对?”
“不需要多,一年半,三季赋,至多两年,就能积攒下近两千万石粮,哪怕是将粮食藏在辽东,两年也有六七百万石,都够养兵三十万了。”
严嵩说到这里,李昰疑惑道:“如果是改课银两呢?”
“朝廷课银,运银子总比运粮食要便宜。”
何泌昌不解道:“明理,朝廷收了银子,不还是要找商人运粮吗?商人又不会变戏法,一样的漕运海运,损耗能低到哪去?”
在他眼里,这计税为银好像也没什么卵用。
“用修此言谬矣,计税为银,边军、衙署发银为饷俸,不是让商人运粮,而是让商人种粮,是让九边再行商屯,粮食就在北方自产,不就不用运了吗?九边商屯产粮一斤,胜过江南产粮五斤啊。”不等李昰开口,严嵩便已经解释起来。
现今大明,已经以募兵取代军户,如果将边军的军饷从粮食换成白银,那边军将士就需要在边关就近购置粮食,届时必然会大肆抬高边关粮价,九边屯田就会变得有巨利可图,自然有人屯垦,边关自产粮食省下的运输成本,就没办法计算了。
计税为银李昰在博物馆里看到过嘉靖朝早期的一些尝试,如果说开中法是精准滴灌,那计税为银,发银为饷就是大水漫灌,只可惜都是浅尝辄止,也没有后来严世蕃变法那样精妙。
大明初期就是靠这一点,只不过当时用的是盐法,盐商为换盐引在九边大量屯垦,为朝廷省下了不少粮食。
及至孝宗朝折色开中之后,盐商只需缴纳白银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