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极了,我的心从没有过这样的安宁。
\n
早晨醒后,我走出门,太阳照在脸上,暖暖的。我走到墙角,撒了一泡尿。
\n
(全书完)
\n
后记
\n
《荒原》已经写作五年,五年有很多变化,人的一生也不过十几个五年。巧合的是,五年之前我在大学校园里写出了十篇小说,五年之后我还在大学校园里生活与学习,徒增的只不过是岁月,或许再加上那么一点儿阅历。总之,光阴最怕的也只不过是虚度。
\n
我曾在一篇小文里写到,写作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写作的良心,要对得起自己的文字,对得起自己的读者。此外,大抵文学创作,最重要的是启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不管是批判性的现实主义作品,还是礼赞性的浪漫主义笔锋,都应该给人以希望,让人们对生活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大部分创作者,其写作的源泉都基于两点,其一是生活阅历,其二是经典阅读。但是经典往往只是塑造一个人的写作风格,阅历与思考才是其作品熠熠生辉的根本。在《荒原》创作的过程中,一方面,我有丰富的大学生活;另一方面,我先后阅读了大量的中外经典名著。因此,其中的部分小说,还能让细心的读者发现某些经典的蛛丝马迹,这些痕迹往往涉及语言风格,而并非情节构思。如果想去探究其中的情节设置,恐怕只能还原我五年前的那些经历了。
\n
《荒原》将是我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它产生于特定的年龄阶段和特定的生活经历。于我而言,《荒原》之后将再无《荒原》,它并不像学术研究一样具有可重复性。自进入南开以来,大概我所有的学习都围绕着专业知识,不再有更多的精力去感性地遐思,也不再有太多的时间去阅读文学作品。除了都需要灵感,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几乎是完全相反的两种创作方式,学术研究追求的是去伪存真、发现并解释规律;文学创作追求的是形象塑造,生发感慨与共鸣。二者一个需要还原,一个需要遐想;一个崇尚规整,一个崇尚个性。因此,五年之后我的写作风格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可能很难再写出第二个《荒原》。不过幸运的是,《荒原》也有可能让我以后探索出一种处于文学与学术之间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