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抱头痛哭。
最后,所学没被选中的士人分成了两派。
一方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大无畏精神,决心与道不同的皇帝不相为谋,他们带着自己的经学传承离开了长安,离开关中。
回到家乡,扎根乡土,将经学传承下去,蛰伏起来。
当今已经是潜龙勿用,便需要放眼将来,相信后人的智慧,等待将来重新回到官方学说的序列。
而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将传承延续给后人。
我们绝不放弃,儒学的生命力是顽强不息的,便是强如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依旧传承下来了。
现在不过是再次蛰伏而已,我们绝不妥协,哪怕成为野生学派,也不认可你暴君的统治。
虽然这批人占比并不大,但是仍然有一些理想主义者追随他们而去。
从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到现在,六百多年里,有太多学派起起伏伏,很多断绝了,但也有不少在蛰伏许久后重新获得了官学的地位。
有先例在前,所以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所作所为是无意义的。
白马为马,马非白马。
你当然是皇帝,我们无法与你抗衡,但皇帝不会永远是你。
只要换了皇帝,就有机会,未来可期。
当然,这一波人数占比不大,更多的士人则是选择了另一条路。
那就是接受现实,选择妥协,就算继续传承自己的学术,但是面上已经变为积极拥抱新秩序。
他们动用人脉和资源,想要往太学里塞人,或者摸到学习五经的家族那里,希望获得学习正统五经的机会。
然而,太学的招生是有限的。
而五经家学们正准备大快朵颐享受胜利果实的时候,也不会允许外人来分自己的蛋糕。
他们现在正紧锣密鼓的为家族子弟和姻亲好友的子弟安排康庄大道,安排锦绣前程。
所以,这些抵抗到最后才决定投降的家伙,能被新秩序接受的也非常少。
只有那些早就勾肩搭背的士人,才被接纳进来。
然后他们很快就明白了,皇帝虽然说只要他们愿意改换门庭,显得很大度。
但是对于这些抵抗到最后的家伙,该穿的小鞋是一点也没少。
不惩罚他们这些顽固分子,如何向那些选择早早投靠皇帝的那些人证明他们的明智呢。
所以,等待他们和他们的门生故吏们的是不可避免的秋后算账。
即便皇帝不插手,五经学派的新的既得利益者,也会主动发起对野学派出身的政治势力发起进攻,来抢占更多的利益蛋糕。
在皇帝出手制止前,他们绝望的情绪将会一直蔓延下去。
当然,刘禅将十四寡头流氓废掉,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