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刘梦石教授说,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关于郑和船队的航海目的、航行范围等史实以及对七次航行的评价,学术界仍存在争议。不过,郑和下西洋无疑展现了中国古代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强大的海上力量,同时也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神话学者夏青说,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宣扬国威,同时也为了加强对海外的影响力,决定派遣船队下西洋。明初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与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国库充盈,为远航提供了物质基础。且朱棣希望通过发展海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满足国内建设和对外征战的需求。
高敏说,中国造船技术历史悠久,到宋元时期更是发展出铅锤测海、指南针导航、航海针图等先进航海技术,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技术支撑。第一次下西洋: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队从福建省长乐县五虎门出发,共计27800人。涉及占城、爪哇、旧港、暹罗、南渤里、苏门答腊、满刺加、古里、锡兰山等国家及地区。途中遭遇海盗陈祖义袭击,郑和反击并活捉陈祖义,后在旧港设立宣慰使司。
黄小燕说,第二次下西洋:1407年至1409年夏,郑和再次出使西洋,共27000人,途径暹罗、占城、爪哇、古里、满刺加、柯枝、渤泥、锡兰和加异、柬埔寨等国家及地区,正式册封了古里王,并在古里刻石立碑,回国途径锡兰时向当地佛寺布施。
程萍编辑说,第三次下西洋:1409年10月至1411年7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