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也不小了。得有五十往上了。当年中过会元,却不知为何,没有参加殿试,科举就到这么算不参加了。后来又不知道什么原因,成了正隆帝潜邸时候的幕僚先生,后来在正隆帝登基之后,只说是回去祭祖,这很有些飘然江湖的意思。但显然,正隆帝没想着把人放走,却安排给四爷安置。四爷正好想给孩子找先生,这不,这就来了。</p>
对于不能走到人前的幕僚,能给皇子做启蒙的老师,也算是一种恩典了。</p>
他这次不光自己来,还带了家眷来。</p>
一个老妻,两个老妾,无儿无女。</p>
林雨桐给安排了客院,另外有门通往外面,进出都很方便。</p>
而大夏天的给孩子上课,姚先生却独独爱潇湘馆。又清凉又精致的所在,最是读书的好去处。</p>
这地方被四爷改造成了书馆,就是读书用的。如今跟着老先生读书的也就是蕴哥儿,鸿哥儿还有怡哥儿。三个人一个先生,这地方足够宽敞。反正是先生学生到哪里,小厨房跟到哪里,不会叫师生受一点辛苦。</p>
但是这有了好先生,就是不一样了。想安安静静的在家读书,也是妄想。</p>
比如忠顺王家,就把他家的小儿子塞来了,一块进学嘛。不过这是走读生,每天早上来,每天往上回,在这边吃,午休也在这边。再然后承恩侯家也送来也小孙子,不用问也知道,这是为了陪鸿哥儿的。行!那也一块来吧!就连张家,还有齐家这样的人家,也派了各家两个懂事的孩子在这边附学。一是听听人家的先生是怎么讲的,博取他人之长。二是也出来交际交际,如此好的机会,又有这样便利的条件,放过了可惜。谁也不能真就那么出世的活在这世上。</p>
孩子还小,姚先生也不刻板。往常教学,也带着孩子们在园子里逛逛,看到一处景致,或是流水,或是亭子,教一首相关的诗词,然后引经据典教导一番。于是,隔着墙的贾家,时不时的就能听到这边朗朗的读书之声。要是以往,贾家的下人少不得要跟主子一个论调,那就是咱们这样的人家,很不必跟那些寒门出身的一样,寒窗苦读的,只为了博一个出身。可现在,再想想那些话,都是一个笑话。娘娘煊赫吧?大家以为很煊赫!可是事实呢?修了园子,把一家子的老底子都掏空了,拉了亲戚多少人情债。可结果呢?园子给人家状元公住了。想那余家兄妹,刚来府里是个什么样的?只能住到水坞上,大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