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正月乙卯(初七)。
随着刘安世,被官吏押解出京,踏上前往郴州的荆棘之路。
赵煦开始按照他自己的心意,拜授御史台的御史言官。
一大批州郡的中低级文官,纷纷被特旨拔擢,任用为监察御史或者监察御史里行。
这些人,基本都是元丰年间的进士。
最年轻的刘逵,甚至刚刚入仕三年——他是元丰八年的榜眼,所以,完全就是毛头小伙。
便是最年长的秦观,也才四十不到。
不过,所有的任命,在被人仔细审查之后,上上下下的人都愕然发现。
赵煦所拜授的人,年轻归年轻,但才干是一点不少。
哪怕是年轻的刘逵,其在越州的考绩,也是连续三年为中上。
至于秦观等人……
不是大文豪的学生,就是在州郡皆有清名的清官,或者地方上官声昭著的能吏。
所以,朝野上下,都是暗中服气。
而到了正月辛酉日(十三),赵煦在知会了都堂宰执后,于这天傍晚,与向太后一起出现在内东门下的小殿。
并在此召见翰林学士刑恕。
第二天,降出拜授制词。
翰林学士承旨范纯仁,落翰林学士,进拜为门下侍郎,接替辞任的李常,成为第一个进入都堂的经筵官。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当天,宫中降出了密集的拜授制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