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易放下手中的邸报:“也不知,吾百年后,会否能与包孝肃公一般,流芳百世,恩荫子孙,福泽后人……”
邸报上刊载着最新的都堂堂除名单。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那位包孝肃公之子包绶:通直郎、熙州通判包绶,以考绩中上,为奉议郎,用太师、平章军国重事保举,特授贴职:秘阁校理。
同时,包绶诸子,也都已在去年被天子以思慕名臣,褒扬后人的名义,统统赐给官身。
于是包绶二子,皆为太庙斋郎。
一时羡煞汴京!
偏没有任何人能质疑、非议。
即是因为包孝肃公的名声,实在太大,也是因为包家的亲戚实在太多了!
户部去年年底奏报,在熙河一路,统计出来了二三十万包姓男丁。
而这些姓包的,全部属于先帝赐名,当今官家承认,还和庐州包氏宗祠建立了联系,交换族谱的真.庐州包氏熙河分包。
这些人和包绶的关系,不是族叔伯,就是族兄弟、族侄。
有了这么多亲戚,包绶想不升官都难。
就连朝廷,也已经有声音在议论,是不是该给包孝肃公立庙了啊?
哪怕是为了安抚熙河包氏,也该由朝廷下诏,立庙祭祀。
“在世天下名臣,死则百世之神……”贾易眼中,露出艳羡之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