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以达成目的,这便是他的成长与转变之体现。”
施彦才话音刚落,众人皆陷入沉思之中,气氛一时之间凝重如铁。
此时藏书阁所在的船舱之外,大海之上风声隐隐,仿佛在诉说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画面陡然一转,在两千多里之外的应天府。
由于东南夷六十二国使团,连日来大肆采购粮食,从而导致物价飞涨。
微服出巡的朱元璋,转头望向身旁的朱棡。
他目光深邃,满含忧虑地说道:“老三,你可曾认真思忖过?
这粮价一旦上涨,便如同将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必然会引发一连串严重的经济问题。
先说这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其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
如今咱们主要使用铜钱、白银等金属货币,人们会惊觉手中的钱财,能够买到的粮食越来越少。
这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形:其一,众人皆疯狂地囤积粮食,对货币避之不及。
如此一来,大明宝钞便难以流通,商业交易更是举步维艰。
其二,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人们将质量好的货币偷偷藏起来,把质量差的货币投入市场。
咱们大明的货币体系,便会被搅得一塌糊涂。
另外还有一大隐患,那便是财政危机。
咱们大明现今收税,既有实物也有货币,粮食乃是重要的实物税来源。
粮价一涨,农民的实际收入便会锐减。
种地的积极性,就如同风中残烛。
粮食产量随之下降,朝廷的税收也会大大减少。
商业活动也会因此而萎靡不振,商业税收跟着减少。
咱们大明的财政,便如同陷入泥潭难以自拔。
为了应对粮价上涨带来的社会问题,朝廷需要耗费巨资进行救济。
比如开设粥厂、发放粮食补贴,这无疑又加重了财政的负担。
倘若国库支撑不住这些开销,必将引发更为混乱的局面。
再者便是产业结构失衡,粮价一涨农民都会拼命地种地,对其他产业便不管不顾。
如此一来,农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过大,手工业、商业等便会被挤压得难以喘息。
长期如此单一的产业结构,对于经济的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百姓的购买力下降,对手工业品和商业服务的需求也会大幅减少,相关产业必然举步维艰。
一旦手工业者和商人破产,众多人便会失去生计,社会经济将会更加动荡不安。
还有一个衍生问题,那就是贸易受到影响。
从国内贸易来看粮价涨了,运输粮食的成本便会水涨船高,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各地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