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事情往往就是这么戏剧性的。
\n
郑桐书记要去省里,却因为一封匿名信而被迫暂缓,建国市长不想去,省里却一个劲儿地催。
\n
再不去,用省里相关领导的话说就是看不清远处 ,高度还不够,放着全省科技事业不管,单单去管市里的那么一丁点儿,高度确实不够。
\n
但建国市长没想这些。
\n
把一个涉及名泉发展命脉的老街迁址工程弄得不成样子,自己抬腿就走人,到哪儿,这心也不踏实!
\n
因此他紧锣密鼓地研究方案,到处找关系,为的就是找来肯投钱的开发商,让他们把钱投进来,把最大的心事儿了结了。
\n
有钱的开发商有,还不少;但没有谁肯把钱投到这样一个看不见回报的事业上;甚至有的开发商答应出钱,但有前提,就是要名泉拿出一定的优惠政策来。
\n
建国市长一衡量,拿出的优惠政策给名泉带来的损失要超过老街迁址可能带来的收益,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还不如不拆不补,便一口回绝了。
\n
他决定在调离岗位之前,一定要把这个问题办妥,不然心里难安,在省里也无法安心工作。
\n
要办妥问题,只有走强硬的路线,这是他不愿意走的;但职责所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有关的规章制度了。
\n
他开始学习法律知识,恶补法律功课,想把老街迁址工程的整个过程,从立项到资金申请、资金审批划拨到工程建设这些内容放在法律层面分析,看有没有什么发现。
\n
一边学习,一边理顺情况,从各个环节调取资料档案;结果出来了,工程的申报与审批过程中出现了漏洞,导致资金的使用有偏差,但这个偏差并不是由于某个人因为自私而导致的;而是在审批中掺杂了一些不同领域的建设观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