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归故里的戏。
看得孙春娇眼热,觉得自家大宝也能中状元,就想到送去夫子那认字,夫子说的话。
夫子原话是问他们夫妻,孩子是来考科举,还是识字将来好找工作的。
两夫妻也不懂,让夫子看着办。
夫子想着来这里科考的人太少了,看周大宝穿着不错(当时周大宝特意穿上孙大姑从府城带来的料子做的新衣裳),以为他们家有条件送去科举。
便对夫妻俩说,先观察一段时间,如果有慧根,就科考,如果没有,就认识些字,将来好找工作。
后来大半年的学习,夫子秉承着发挥每个学生的优点,不浪费父母钱财的原则。
认为周大宝走科举之路实在太难,所以建议他们放弃。
当然话可不能说孩子愚笨,这样做不仅伤孩子父母的心,还让自己名声不好。
夫子就说,夫妻俩送来的时间太晚了,要科举5岁送来,还有机会。
但你们错过了,建议走识字路线。
所以才有孙春娇抱怨周家送孩子识字太晚,毕竟当初孙春娇一直吵着要送大宝去读书,周家嫌浪费银子,觉得小孩子太小,学不到东西,一直拖到7岁才送去。
黄氏看到小闺女竟然敢当面顶二姑爷,赶紧圆话说:“你以为考状元那么容易,科考一事,问问大姐夫就知道。”
何家也没底气说考状元,你一个农村小子竟然喊大话。
孙大姑附和着黄氏说:“阿娘说得对,何家够厉害了吧,特别是京城的嫡支,条件够优越了吧,这么多年,何家也没出个状元。”
顿了顿,拍了拍孙小妹的小手说:“大姐今天说话就不客气,你不开心,我也要说的,在外莫要说什么考状元之类的话,不懂的还好,懂得肯定笑你。”
孙春娇最小,孙大姑比她大了整整10年,大姐的话比阿娘的还管用,如今听到大姐批评,心里很委屈,一言不发地坐着。
周二郎看气氛有点凝重,打岔说:“大姐,春娇的性子,你最懂的,她就喜欢在家里说,外面可不敢说。”
使了个眼色给媳妇,也不看看什么时候,大姐好不容易回来一趟,你还快点讨好,莫要惹大姐生气。
何姑爷笑着问:“大宝,在学堂学得怎样,识哪些字?”
赶紧岔开话题,小姨妹乡村长大,不懂很正常,以为状元是大白菜,随便要。何家百年来,也没出过一个状元呢。
周大宝斯斯文文地坐在黄氏下面,听到阿娘说考状元,怪不好意思的,听到姨丈问话,腼腆地说:“《千字文》还未学完,只识几个字。”
倒是稳重的,跟孙春娇的性子完全不一样。
孙大姑听到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