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像,依旧故我,坚如磐石。
\n
石佛之右,有一排石头刻字,是清将军晋江人吴英留下的碑刻,因有殿堂木栅遮挡,光用肉眼,很难分辨,也不好拍照,只见得末后有字——康熙三十八年岁次己卯六月谷旦晋水吴英敬书。后来一查,上面有——吴英将军重修南天禅寺的碑石,其间写道:
\n
“岱山石佛岩去城五十里,泉之晋江名胜也。宋?嘉定丙子(嘉定九年,公元1216年),一庵净师过此,夜见峭壁灿光三道,知是山萃众岳之灵,遂募镌弥陀、观音、势至三尊,建造殿宇,因就石佛为号。”而三尊石佛之右,还有一尊尝未雕成的韦驮,这是何故?
\n
原来,坊间有段石头流血的传说。据说,那三尊巨佛雕刻完成之后,守净法师准备继续在岩壁左右,各雕两尊护法,当左边这尊韦驮雕到胸部时,突然于白石之中红血注出。于是匠人大惊,呈报守净法师,再也不敢往下雕了,左右护法的雕像便只是一个初样和一堆文字。现今,我们还可以在三尊石佛的左右,看到那半途中止的韦陀。
\n
这些传说已是经年,今日我们来此,唯有瞻仰与敬仰。与其说我们瞻仰佛主,不如说我们敬仰先祖。这神工天造的成就,除了艺术上的信仰,更有心灵上的虔诚。倘若我们以心换心,当年在烈日之下为了信仰而挥动铁锤的人们,早该知道,他们的身体和名字,必将逝去,而只有石佛永存,信仰永存,灵魂永存。
\n
今天,我们已经不存在“去了江东,误了石佛”的时间了。人类的进步,是让时间缩短了,让空间加大了。而心与佛之间,却依旧那么遥远,每一代人都有他们各自的信仰,每一代人都在雕镌他们的心佛,以求天地不老,灵魂永存。
\n
就算“石佛好站不站,西姿好坐不坐”这句俗话,在不同时代都有不同的理解。要知道,大块岩石雕刻的坐佛,才不至于让人在视觉上产生疲劳,才有广大无边的雄浑与宽阔。而小岩石雕刻而成的立佛,方能显示佛家的高大。故而,大者,宜坐宜卧;小者,宜站宜立也,先人的心胸和艺术智慧,那可不是白说的。
\n
笔者又以为,三尊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