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愈啊,这方砚台是你的?”
“不是,这砚台是柳哥的。”沈愈连忙解释。
李翰林笑呵呵的道:“原来是小柳的啊!不错,能收到这么好的砚台,足可以证明你的眼力又涨了。”
老柳赶紧摆手:“李老您缪赞了,我这纯属瞎猫碰上了死耗子,还有,现在这方古砚的主人已经换成小沈了。”
李翰林闻言一呆,不过马上就好似想到了什么,笑问道:“怎么?沈愈这小子在你摊子上捡漏了?”
“差不多吧,是我们玩了一个‘假中找真’的小游戏,彩头就是沈愈若找到真物件,就随便在我摊子上挑一件古玩,当然了,也不是白给他,只需成本价就能拿走。结果您也知道了,小沈眼力好,这砚台自然就变成他的了。”老柳说完,冲沈愈眨了眨眼,并用微不可察的动作轻轻摇了摇头。
“原来是这么回事,沈愈啊,你先跟我讲一下你为什么会说这方端砚是明代的?”
沈愈挠挠头:“这话说起来可就长了,李伯伯你确定有时间听吗?”
“说你的!”
沈愈轻咳一声:“端砚是古代名砚,最初叫什么名字已经不可考据,但因为产于唐代之端州,故名端砚,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产自于端溪,方才取名端砚。
“您也知道,用端砚研墨,墨汁细滑,传说端砚中的极品可长时间保证砚池水气不干,研墨时若是没有清水,哪怕吹一口气就能在砚池内产生水珠进而研墨。
“‘呵气研墨’就是如此来的。而这方端砚也是如此,吹一口气砚池马上便会产生水珠。
“不过嘛,就是现在市场上几千块的端砚也能做到,这呵气研墨并不能作为判断一方端砚是否为古砚的依据……”
“啊?”
老柳正听的津津有味呢,猛然听到沈愈如此说,不由得朝沈愈望去,当他看到沈愈那有些欠揍的笑容时,马上狠狠瞪了他一眼。
沈愈赶紧继续开口:“端砚虽然产于唐代,可唐人却并不怎么使用端砚,因为唐人多用瓦砚,瓦砚便宜,实用、易得,结实,当然了,这并不是说端砚不好,而是普通人根本买不起。
“这跟当时端砚石材的开采难度有关,因为制作砚台的端石常年浸在水中,这样导致寻找端石石脉异常艰难。
“就算找到了石脉因为无法在水中开采还需要排水,开采一处石脉往往需放水一月甚至数月,之后还要修建道路,清理泥沙,加固石壁,采石难度比起开采金银来更要难上三分。
“这在宋四家之一,大书法家米芾的《砚史》中就可以了解,砚史中对于端砚称赞有加,用了大篇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其中提到‘治平中贡砚,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