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就要根据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方法。
孙悟空大闹天宫之前,在他的人生前五个阶段做得比较好,所以无灾无难获封齐天大圣。如《道德经》所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他如果继续聪明的不多说话,堵住欲望的孔窍,关闭欲望的门窗,收敛锋锐,消解杂念,和光同尘,超脱亲疏、利害和贵贱的束缚,便不会亢龙有悔,也不会有被压在五行山下的灾殃。
只不过,这样的孙悟空就不再是那个嫉恶如仇、个性鲜明的孙悟空了。这样的孙悟空,也不可能承担起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的重任。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从官封齐天大圣到被压五行山下,再到往西天求取真经立地成佛,一次次痛苦和磨难,将会磨砺出更加光彩照人的孙悟空。
《易经》和《道德经》是两部博大精深的经典着作,两者共同奠定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两千多年来,它们所阐述的思想和理念,已深深地内化到我们的民族文化基因之中。我们读或者不读,学或者不学,它们都在那里。书中一些重要的、有价值的思想理念、观点和方法,早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行为处事的方式,也会通过我们的言传身教不知不觉的影响到一代又一代人。
这大概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一种体现吧!
上九,亢龙,有悔。
龙变得傲慢粗暴,腾飞到极高的地方,后悔不迭。
《道德经》云: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务,以恬淡无味为人间至味。所谓“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如果富贵到了骄横奢逸的程度,就留下了祸根,就算金玉满堂也守不住。这告诉我们,要想把事情做圆满,就要懂得含藏收敛的道理。
孙悟空如果想参加蟠桃宴,可以去找玉帝和王母娘娘据理力争。他好歹也是齐天大圣,如果嚷嚷着一定要参加蟠桃宴,玉帝和王母就算想要推脱,也不一定抹得开面子不是?或者他不瞒骗赤脚大仙,而是正正经经给他带路,陪他去瑶池赴宴,到时他随手吃几个桃子,喝几瓶琼浆玉液,玉帝总不至于当场翻脸吧?
只可惜孙悟空心头无名火起,选择了最简单粗暴也最笨的方式。他把太上老君的金丹偷吃光了,把成熟的蟠桃偷吃完了,他几乎喝光了琼浆玉液酒,醉醺醺的反下天庭,给花果山水帘洞的猴子猴孙们带了很多好吃的。玉帝震怒,派十万天兵来镇压他,结果哪吒、木吒、巨灵神和四大天王都被他一一打败。观音菩萨推荐灌口二郎真君去拿孙悟空。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