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先至。戚继光曾称赞《剑经》为“千古奇秘尽在于此!”
戚继光(1528年-1588年)比俞大猷小了十六岁,是抗倭名将中的后起之秀。
他出身将门,其六世先祖戚祥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在攻取云南一役中阵亡。朱元璋称帝后,追念戚祥开国有功,授其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
戚继光十七岁那年,其父戚景通病重去世,他承袭职位参军入伍,开始了自己四十五年的戎马生涯。
嘉靖年间,戚继光调往东南,在浙江沿海抗击倭寇。他来到浙江后,向上司胡宗宪递交《练兵议》,详细分析明军的劣势,要求“得浙士三千,亲行训练。比及三年,足堪御敌。”
上级拨予的三千军士,经过训练后战斗素质提升不少,也随他屡屡取得战功,但戚继光并不满意。这些士兵多是油滑的兵痞子,会滥杀无辜冒功,也会不听号令临阵脱逃。
他决定亲自募兵,他的兵源对象是浙江义乌百姓。公元1559年秋,义乌百姓为争夺开矿权,与永康(今浙江金华永康县)矿夫发生大规模械斗,他们的勇猛彪悍令戚继光印象深刻。
招募义乌人当兵,既可以充实抗倭军力,还可以削弱争矿的械斗势力,一举两得。这个主张得到了总督胡宗宪的支持。
戚继光募兵有五个标准,身体要魁梧,武艺要精熟,而且还要聪明、有力气。他最看重的标准是胆子大,胆子又大又聪明,才能更好地发挥优势,克敌制胜。
戚继光募兵还有“三不用”,即“凡城居者不用,尝败于敌者不用,服从官府者不用。”他认为市民游滑不可用,吃过败仗的胆气已亏不可用,太过温良驯服的人也不可用。
精挑细选的军队组成,戚继光开始了千锤百炼的训练。
他以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精神来加强军纪,严明赏罚,然后通过军伍训练和思想教育增强将士素质,最终锻炼出名闻天下的戚家军。
最关键的,他针对倭寇喜欢短兵相接的特点,创造出了鸳鸯阵的战斗队形。
这种阵形以十二人为一队,顶在最前面的是队长,随后两人一执长牌、一执藤牌,主要负责掩护后队前进。
再后两人为狼筅手。狼筅是长约三米的毛竹,末端削尖,四周留着尖锐的枝杈,既轻便,又有极强的远程杀伤力。
接着是四名长枪手,左右各两人。长枪手后面跟进的是短兵手,负责突击斩杀敌人。
最后一名则是炊事兵。
鸳鸯阵法长短兵器相结合,阵型灵活多变,成为戚家军对抗倭寇的毁灭性杀手锏。
此外,戚继光还训练出了一支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