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必然是陈宜中推出来的一枚棋子。
郑思肖相信,以陈宜中的为人,不会轻易放弃瀛国公及其后人。甄鑫只不过是一个备选者。
正因为是备选者,这些人才会郑重其事来此亲眼考察一番。
说实话,郑思肖并不太满意。
年龄是最大的问题。
年龄若大,自然会更加沉稳,也可以更容易地试出深浅。年龄若小,可塑性便强,只要好好教导,可以轻松地将他教导成自己希望的模样。
最麻烦的,却是这般的少年。有了自己的想法,却显然被陈宜中给带歪了,连最基本的礼仪以及对瀛国公起码的尊敬都没有!
郑思肖很想当面问陈宜中:为什么,会挑个这样的人?
对于甄鑫的否认,众人倒也没有意外。
崖山之战后,陈宜中几乎活成一个传说,没人能掌握他的行踪,更没人知道他如今化身为什么样的人。也许甄公子是真的不知道他的身份,也许是知道却不肯透露他的行踪。
哪种情况都不奇怪。
陈宜中不肯现身,倒并不是件坏事。起码日后大事若成,他也不好意思再以丞相身份前来争功。
很快,陈宜中的话题被淹没于其他问题的探讨之中。
甄鑫强忍着困意,做耐心倾听状。
理宗骨骸的移葬,被大多数人否决。一方面,没人希望将其移葬于海外,放到别的地方确实也不太安全。既然如此,还不如暂时别动为好。
更何况,尽快寻残缺的遗骸,才是当前首先要考虑的事情。
既然甄鑫不太愿意在这时候去北方寻访瀛国公后人,那么寻回理宗之首的任务,就得落在甄鑫身上。
甄鑫只能先点头再说。
来都来了
此外,如何整合现今各地散落的义军,以形成彼此紧密的联系。等到时机成熟之时,便能一呼百应。
关于钱粮,也得开始筹措。谁都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既然甄公子擅长敛财,这事自然也得由他来解决。
当然,如有需要,在座的所有人都会全力支持。哪怕甄鑫要把他们老骨头拿去典卖,也不会有人皱下眉头。
甄鑫叹着气,在谢翱哀求的目光中,才没有起身离开。
还有,若是正式起兵,得有辅佐之人,得有军中统帅,还得有军队的称号。至于旗号,自然得称为“大宋”。
都城呢,有人说必须得是临安。有人说福州、广州其实都行,毕竟当年端宗曾在福州即位,而帝昺的最后一站,便是广州附近的崖山。
但是郑思肖的意思,却是要将国都定于汴梁。在他看来,无论是临安还是福州,都只是“行在”。大宋的国都,始终都是汴梁。只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