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既然大明朝廷相召,他不敢不来。
而朝廷所册封的倭王,则不同了。
明初的时候,倭寇便已开始在东南初见端倪,肆意劫掠和杀戮。
太祖高皇帝大怒,于是打算与倭王联手,对倭寇采取前后夹抄的攻势。
于是在洪武二年,太祖高皇帝派出使臣远赴日本。
当时在位的倭王叫怀良,当明朝使臣到日本后,怀良竟然不承认明朝的地位,将七个使臣监禁,随后处死五人,只留下杨载和吴文华两个使臣。
后来当得知大明已经彻底地扫除了北元的残余势力,威震天下之后,这倭王便立马派遣使臣送回被监禁的明使,并且为了表示歉意,又归还一些被倭寇掠夺走的明朝百姓。
但对于剿灭倭寇,他却是表示不合作。
朱元璋得知小小藩国竟然敢违逆上意,于是再派使臣面斥怀良,并威胁说大明军队枕戈待旦,随时都能渡海讨伐。
倭王不为所动,写了一封呈表让使臣带回南京。
其原话是:臣居远弱之倭……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华之主……常起灭绝之意。大明纵有精兵良将,而臣论文有孔孟,论武有孙吴,陛下起精锐之师,来侵臣境,于倭国而言,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
这番书信,其实连大明君臣们都看的有点懵逼。
这倭国抵御大明的武器,竟是文有孔孟之学,武有孙子和吴起这样的兵法。
只是这个时候,当国书传回南京时,朱元璋的气,也早已消了,他对于征讨远在天边的倭国没有太大的兴趣,最终还是选择了怀柔,重新册封了倭国国王,又将倭国列为了不征之国。
这倒不是因为嫌渡海作战麻烦,而令太祖高皇生出疑虑。而是从太祖高皇帝生前的种种言行来看,在他看来,大明的心腹大患,永远都在北方,其余无论是倭寇,亦或者西南边陲的土司,永远都是癣疥之患,哪怕即将驾崩时的遗诏之中,也再三重申这一点,教子孙们牢记,不可轻易靡费国力,而应将精力放在北方异族的监视和分化上。
当下的倭国国王,实则乃是足利义教。
当然,这种国王的说法,其实并不准确,这足利义教,真正算起身份,理应是倭国室町幕府的第六代将军而已。
可就是这将军,却是把持了倭国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