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议论纷纷,莫衷一是的,总体是反对撤藩的占了多数。
风险大,不好惹,弄不好要出乱子的。藩当然要撤,问题是怎么撤;现在撤,不如以后慢慢来。
退一步讲,就是立马撤,也不能一齐来,还是要分个轻重缓急,区别对待吧。分期撤藩,这样也好分化瓦解他们,防止他们拧成一股绳,形成大合力。
尚可喜主动求撤,诚实可信,不如先撤。耿精忠,第三代了,年轻根浅威薄,实力也不强,再撤他,没有领头的,谅他也不敢造次。
如果把这两藩撤了,再及时跟进向广东、福建两省派驻八旗精锐,等于剪除了朝廷最忌惮的三藩最强者吴三桂的羽翼,使他们孤立。受到震慑后,即使他们想反,力量也小得多,心里也要再掂量掂量了。
至于吴三桂,实力声望功业权势,尚可喜不能比,耿精忠更不能比,则要从长计议,暂不动他为宜。云南苗蛮杂处,形势复杂,吴三桂长居此地,情况熟,底子厚,继续治理也不是坏事。另外,用八旗换防,路途遥远,复杂艰险得很。况且所有对吴三桂忠诚度的怀疑均系猜测,并无真凭实据,贸然强行撤藩,恐不能令人心服。
这些朝臣说的也是有理有据,本来就是急需要用兵,如果再腾出空来,用八旗换防,更是进一步占用了原本就紧张的兵力资源。
可惜的是,康熙毕竟还没有一步登天。成为一个万能的人物,看到尚可喜乖乖的回家之后,他立刻就决定了,撤藩之奏一律恩准,三藩同撤,马上行动!
众臣愕然,这可是他们认为的下下策啊!吴三桂们更是愕然,绝没想到,当初的如意算盘,结果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皇上怎么能这样?圣明何在?
谁让你们认识不到狡兔死的道理呢?这么多年了,还执迷不悟。就说你老吴,历来同类者,要么再占个自家独立山头,要么交出一切安当钓鱼公,有几个两头摆、走中间路线能成功的?明代沐家?毕竟是少数,何况条件还不一样,人家和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