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组织胜人一筹。
\n
王进喜被誉为“铁人”,他的名字对于0世纪60年代的人们来说,就如同今天的时尚明星,拥有着无数的追随者。今天,在大庆修建的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前厅,还有一座巨大的雕塑,铁人在前面走,后面紧随着庞大的队伍。寓意是大庆的英雄队伍是以铁人为代表的英雄队伍,铁人是这个英雄队伍里边的一面旗帜、一个典型。19年10月8日,王进喜出生在陕西省玉门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由于家里非常贫寒,王进喜从6岁起就领着双目失明的父亲去讨饭,他建国前在玉门油矿当苦力,从山下往山上背石头,运各种物资。新中国成立后,王进喜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代钻井工人,他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肯卖力气,肯下功夫,又聪明机敏。1956年4月,王进喜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他又被提拔为钻井队的队长。1960年月中旬,王进喜听说玉门要选精兵强将参加松辽石油会战,立即主动请缨,向领导要求第一批出发。经过简单的准备,仅仅一个多月后,1960年月15日,王进喜就率领他的7位队员赶赴松辽参加会战。经过整整十天的颠簸,王进喜才到达一片荒凉的萨尔图小站,在车站前的土路上王进喜一不问吃,二不问住,逢人就问三句话:“我的井位在什么地方?我的钻机什么时候能到?这里钻井的最高纪录是多少?”与当时的另一支援会战的领导形成鲜明的对比。据说那个领导来了以后下车也问了三句话:“我到这儿来了,宾馆在什么地方?小灶食堂在什么地方?到这里工资能涨多少?”王进喜的工人本色决定了他首先想到的是战斗岗位、生产设备和努力目标,而王进喜的这三句话也成为他到达松辽之后的第一个经典传说。
\n
到达油田后,王进喜和钻井队都十分高兴,终于可以大战一场,但随之问题也来了,钻机虽然到了,但是几十吨重的设备没有卸货的装备,如何把设备弄下来并安全安装,确实是个大难题。因为没有设备,依靠人拉肩扛奋战整整三天三夜,王进喜和他的105钻井队终于把钻机搬到了距离车站十几里外的井场,把所有设备都组装起来。在大会战最为艰苦的日子里,王进喜还有一句口头禅:“有也上,无也上,天大的困难也要上。”王进喜的房东赵大娘亲眼目睹了王进喜没日没夜干活的情形,因为自从打井开始后,王进喜就再也没有回来睡过觉,“铁人”这个词就是赵大娘最先开始说的。王进喜在大庆的第一口井打响了会战的第一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2页 / 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