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情似海,今朝陌路情已淡。岁月匆匆人易变,恩怨纠葛难再算。
回首往昔共风雨,并肩作战心相连。誓言旦旦犹在耳,情深意重化云烟。”
潘家峰不解问道:“你作诗干嘛?还那么悲伤,大过年的不吉利。”
邵思慎却问道:“你多大了?认识总经理多久?”
潘家峰自豪道:“我21岁了,18岁和师父认识,19岁拜师,当年就能驾驶飞机,到现在已经两年了。”
邵思慎也在回忆:“民国21年,我与总经理在南京机场结识,他是民航飞行员,我是广州航空队的空军军官,一同飞到上海和日军作战。后来重伤退役,得蒙他收留,才得安置残身。”
说到这里,邵思慎严肃看向潘家峰:“小潘,我们俩在去年错过了很多事,也与总经理产生了间隙,这里面必然是有原因的。你愿意这样下去吗?”
“什么这样下去?”才21岁的潘家峰,从学校出来后就跟着方文,对人情世故一无所知,甚至听不懂邵思慎的话。
“我们必须与总经理谈谈,不然以后会与总经理越走越远。走,跟我来。”
说完,邵思慎一把拉住潘家峰,向方文的住所走去。
...........
第三场会议开始。
方守信先来:“去年10月开始,红军开始转移,他们先后冲破了围剿军队的各种阻拦,从江西一直打到了贵州。这是我收集到的战报情况,红军是我见过最强的军队。”
从10月江西出发到今年1月,历时3个多月时间,一直处于运动作战中,竟然横穿华夏南部到了贵州。
而且还是在数倍兵力,并且装备和物资后勤补充充足的敌人不断包围的情况下。
如此神奇的运兵,一次次摆脱包围圈,可以说是战略战术上的奇迹。
难怪方守信会如此佩服了。
刘掌柜补充道:“这几个月,上海滩的风闻出现变化,大家都在讨论,是什么在支持他们坚持下去,如此军队为什么不能招安了,一同对付日本人。甚至有人在说,长城抗战要是有这种军队和日本人作战,不会输的那么惨。”
孙德彪很是认同:“喜峰口29军拿大刀就能和日军干,靠的就是那股气,红军士兵我看都有那股气,各个都是英雄好汉。”
“不可能招安的。”方文做出判断。
这不光是来自未来的论断,还有他亲身见闻。
这是一场既得利益者与变革者之间的战争,既得利益者怎么可能会放任变革者做大。
但现在,红军将会面临一场涅槃前的重要会议,那场会议之后,将会变得更强。
他不禁想要知道空投送过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