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定有某种他没有搞明白的规律。过去他一直没有深入思考过其中的原理,现在思考到修炼的方向,他觉得有必要深究一下。两个世界仿佛是唯心的,以曾凡为中心而存在,这样的观点似乎更符合他的经历,可是他内心却并不认同。他觉得肯定没有那么简单,在世界观方面,他更认可道家的观点,倾向于混沌系统,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唯物唯心能那么清晰划分。现有的唯物论和唯心论或许都是盲人摸象,只看到世界的一个侧面,都不是世界的全部。思想上他更认同内丹派,在这几本书以外,后世众多道家人物中,因为金庸的小说名扬天下的王重阳,张三丰都是内丹流派中的重要人物,也都是史上确有其人,留下了众多论述和修炼传承。两人的很多论述曾凡都看过,金庸小说虽然替他们扬名,实际上却是把他们的成就降低了档次。王重阳以内丹修炼为基础,提倡儒释道三教合一,主张无心忘言,柔弱清静,正心诚意,少思寡欲,出家修行;因内修“求返其真”,主张功行双全,以期成仙证真,所以成立了全真教,在他去世后,他的弟子们将全真教发扬光大,成为北方道教中流砥柱。在修行方式上,王重阳主张出家投庵,创立了道士出家住观的教团形式。庵既是房舍,也是组织机构,可以为修行人提供生存的基础条件,当身体有所依仗支援,心灵便会渐得安定,气与神亦会因此和合畅顺,才更方便进入真道。王重阳认为凡人修行,必须戒除酒色财气、攀缘爱念、忧愁思虑,不能走旁门左道,也不需要刻意的打坐、学道,饿了照常吃饭,困了就睡觉,只需屏除杂念,心中清净,自自然然就是修行。张三丰生活年代晚于王重阳,曾经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短暂出世为官,后来丁忧弃官归隐,数年后离家远行,游历各地名山古刹,寻仙防道三十多年,直到六十七岁,入终南山修炼,拜火龙真人为师,才算是入门,后来游历到武当山,据说调神九载而道成。这些典籍的记载只能当做参考,但是明代早期几位皇帝确实很重视张三丰,朱元璋和朱棣以及后辈皇帝多次派人到武当山寻访,想请他出山指点,都一无所获,给的封号一次比一次大,从真人、真君到天尊,再到佛菩萨,上的尊号一次比一次长。张三丰的生平事迹,很多不同地方的典籍方志记载都有冲突,但是张三丰留下的《打坐歌》、《玄要篇》、《无根树》等著述确实存在,在修炼思想上与王重阳的全真功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很难说没有受到全真教影响。两位先贤的许多观点曾凡都非常认同,至于修炼功法,没人指点,不得其门而入,他也并不是很在意。对所谓的成仙证真,曾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