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文奎微微点头:“请夏先生入殿。”
\n
内侍已经习惯了,内阁大臣也好,六部尚书也罢,都和东宫官员一样,对朱文奎教导过不少。自从迁都之后,朱文奎时不时便以先生尊称,以显亲近。
\n
夏原吉入殿行礼。
\n
朱文奎走出,亲自将夏原吉搀起,安排落座,然而才回到桌案后坐了下来。
\n
夏原吉有些感慨。
\n
朱文奎是太子,其身份无可争议,其地位更无法动摇。没有任何一个皇子能与其相争,在这种情况下,他依旧保持着谦虚待臣之道,没有半点的骄横、高高在上,除了在政务上偶尔表现出威严外,很少以威凌驾于六部及内阁之上。
\n
这是一个仁善的太子,未来他将成为仁君!
\n
夏原吉很是高兴,因为经过洪武、建文两朝,跨越四十余年的征战,大明对外的战争基本结束,未来的大明需要仁君来稳内政。
\n
恰恰,朱文奎符合文官集体的期望。
\n
夏原吉奏禀道:“殿下,各行省中,除西南、西疆等个别行省外,已送来秋收文书。其中江西、浙江、广东、交趾、南直隶等地秋粮已收入七至八成,有些地方已完成收割,产量再创新高。但陕西、山西、河南、湖广等地,因天灾、虫灾等原因出现三成至五成减产。尤其是山西,秋时先旱后涝,减产过半……”
\n
朱文奎担忧不已:“山西人多而地少,如今减产过半,想来会有不少饥民。户部与山西布政使司准备如何应对?”
\n
夏原吉认真地回道:“山西布政使司发来了告急文书,希望朝廷可以调拨周围粮食以应对春日时饥荒,当地官仓粮食有限,最多支民一个月。”
\n
按照建文朝规制,地方备灾粮需要足够支撑半年所需。
\n&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