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这个位置原本应该属于汤不平,但汤不平坚决不受。
\n
汤不平的专长是武斗,不是用脑。如今大明外敌少了,白莲教也被打压得不敢抬头,接下来的内治才是重点,而这更需要情报分析,文书整理,放大细节,厘清脉络,而这是庞焕的特长。
\n
经过为期两个月一连串的人事调整,大明无论是朝堂还是地方,都出现了一批相对年轻的干臣,洪武时期白首居多的场景是已不复存在,大部分官员在三十五岁至五十五岁之间。
\n
五月下旬。
\n
工部尚书黄福联合国子监匠学院上书,请旨开建北京至通州段铁路。
\n
朱允炆召集官员商议。
\n
内阁解缙、杨士奇、铁铉仔细分析之后,表态支持。
\n
朱允炆审视着铁路舆图,相对于北京至宣府、大同、沈阳等方向,北京到通州的道路勘察更容易实现,路程也不算远,总里程五十五里。
\n
工部提出优先建造北京至通州铁路是有充分考虑的,通州是京杭大运河的起点,也是南方粮食漕运过来的终点。
\n
但通州毕竟不是北京,想要将通州的粮食运到北京来,必须借助大量民力运输,主要的运输方式便是马车、推车。
\n
不到六十里路,还是混凝土道路,人工运输一趟需要一日,回去又需要一日,这也就意味着两日一波人运输一次粮。
\n
为了提升粮食、货物运输速度,同时考虑到北京南下的便捷,在北京与通州铺筑铁路便提升日程。
\n
黄福肃然道:“北京至通州铁路一旦开通,粮食等物资单程运输将缩短至半个时辰,最多也不会超过一个时辰。不仅可以节省大量民力,还将最大程度上保障粮食等物资的供应……”
\n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