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事情起因却是大小官员心照不宣,为了省麻烦提高办事效率而开始的空印文册。
每年各地都要派小吏来京师户部报告地方财政账目,而地方上的账目呢,必须跟户部审核后完全相符,这一年的地方财政计划才算完成。
问题就来了,比如,此时上交的多是实物税款,运输过程难免有损耗,出现账册和实物对不上那是很大概率的。
可上面有规定,两边账目一对,哪怕一个数对不上,就不通过,然后小吏就要回去改,上官再盖章。这可是古代啊,交通极其不发达,有些远一点的,来来回回,就是年初到年尾,可能来不及喝口茶水,回趟家,就又要出发去京师核对去年的账目了。
别说折腾人,还耗时耗钱。
于是后来大家出发时就会多备上一本只盖了印的空文册,对完现场改。
而且,虽说是空印文书,为了防止底下人起不好心思,那文书盖的印都是有特别规定的。大大杜绝下面人做手脚的可能。
当然事无绝对,这还是提高了作弊贪腐机会。
不过说句老实话。
这些年,大家也都怕了。
就问问,谁敢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动改账目的心思啊,是嫌三族人太多,还是嫌边军人太少,还是嫌自己命太好,急着让朱元璋剥皮充草啊。
他们不敢的。
即便是偷偷找点小外快,也不是用这种‘求死’的法子啊。
胡惟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