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是修行之所,不是社会福利院。
让长老不高兴的是,梁种不向他认错,只把抬起的头低下去,一声不吭,在长老看来,这是梁种的软反抗。
后来,在梁种满了18周岁的第2个月,施世利就按当初的法定协议取消了每月供给他的100元钱。梁种感觉不太受得了寺院修行的束缚,也感觉僧众对自己的印象不太好,就连曾经无微不至地关心自己的雪清,分明也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而越发对他疏远。这些都让梁种无比失落。而且现在凭个人的能力,不能给寺院作一分钱的贡献。因此,寺院不赶他走,他自个儿也觉得无趣,就走出山门,虽然穿的是灰蓝色的僧服,走出去还是像个和尚,尽管他不是光头,就这样子,他靠化缘生活,不,与其说他在化缘,倒不如说他在乞讨。
他每日跑完这个村庄,又跑那个村庄,肚子饿了,将一只空碗在适当的时候,特别是在吃饭的时候伸出来,伸到人家门口,拄着一根木杖站着,等候人家将一些米饭菜蔬倒在他碗里,他才一跛一跛地走到别人的屋檐下,悄没声儿地享用。这样,他几乎每日都能混个肚儿圆。
只是晚上难受,没有正规歇处,又不开口借歇,多数时候,都钻进村前禾场堆放的稻草垛缝隙里将就一宿。要是遇到下雨天就麻烦了,他不得不爬出来,在可以遮风挡雨的人家走廊或者公益凉亭默默地坐着。
有一次,一位樵夫从山上下来看见路边凉亭里坐着一个熟面孔的瘸腿污丐,他就是梁种,已经沦落到这种地步了。樵夫走累了,把背上驮着的一捆干柴放下来,然后也坐在凉亭里歇伙。他对梁种说,小伙子,你腿脚不方便,在乡间行乞,倒不如到城里行乞实惠些。
梁种抬袖擦一把额头汗水,盯着樵夫问,到城里去,有什么好处?樵夫便从城里人有钱,和那里是富贵繁华地段说起,再说到夜宿城里的优越性,即使没有钱,假装乘客,混进候车室,睡在长板凳上,总比睡在凉亭的石板上要强,至少天气骤变,可避免风雨惊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