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展开。县令和副职需要共同决策,当地的事务既保留了一定的百越传统,又体现了汉人的法治精神。
在项龙的规划中,桂林郡的长期稳定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他提出,要修建一条从桂林郡通往龙皇岛的官道,同时修筑更多的水利工程,以保障农业发展。
“桂林郡的地势复杂,多山多水,若能利用水资源,便可大幅提升生产力。”项龙在地图上划定了几条主要河流的位置,提出了修建水渠和灌溉系统的具体方案。
赵光亲自监督这项工程,召集了数万名民夫和工匠,经过数月的艰苦努力,第一条灌溉水渠终于建成。这条水渠被命名为“龙佗渠”,不仅提高了桂林郡的农业产量,也成为了当地百姓口口相传的奇迹。
与此同时,从龙皇岛到桂林郡的官道也逐渐贯通。这条官道不仅加快了物资和人员的流通,还极大地促进了岭南与中原之间的贸易。
项龙深知,只有通过教育才能真正改变一个地区的面貌。他提议,在桂林郡设立学堂,招募当地的年轻人学习
汉字、算术以及基本的农耕和手工业知识。这些学堂不仅教授汉地的文化,还专门开设了百越传统课程,鼓励百越青年继承自己的文化。
“教育不是单纯的同化,而是让他们看到融合的好处。”项龙在一次演讲中说道,“只有在尊重的基础上,双方才能真正信任彼此。”
一时间,桂林郡的学堂成为了当地的热门场所,不少百越贵族主动送子弟前来学习。一些学堂甚至开始教授百越传统舞蹈和乐器,吸引了许多中原官员的兴趣。
龙皇岛派出的学者也在桂林郡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不仅教授知识,还在当地记录百越的风俗与语言,为文化的传承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