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心看到张良陪沛公殉葬。当晚,项伯带着贴身随从,纵马来到沛公军营,找到了张良。
张良得知项伯来到自己营帐前,喜出望外。目前局势不明朗,两军对垒,是战是和,就在千钧一发之际。这种情况下,项伯不期而至,张良能不高兴吗?
谁知项伯一进营帐,拉起张良的手,转身就走。他边走边说:“快快,跟我走,不然明天你就大祸临头了。”
张良大吃一惊,他小心询问道:“此话怎讲?”
项伯悄悄对张良说:“项王明日准备大举进攻,沛公这点兵力无法抵挡,你赶紧跟我走,不要在这里坐以待毙,白白丢失性命。”
这事要是换成其他人,二话不说,一准跟着项伯逃命去了。
但张良就是张良,他非常沉着、冷静。一个人的素养、担当往往只有在最危急的时刻才能区别体现出来。
张良沉吟了片刻,对项伯说:“我是韩国的臣子,受韩王之命,送沛公入关。本应当在使命完成后回去报韩王。但眼在即,情况紧急,我要是不辞而别,径直逃亡而去,作为臣子是不义的行为,作为朋友则是失信的举动。项伯兄的救命之恩,张良心领了,我现在必须禀报沛公再做决定。兄可在此稍等片刻,我速去速回。”
不得不佩服张良的聪明才智。这番话说得非常得体,无懈可击。首先,张良当面表明,自己是韩国的臣子,不是沛公的部下,这就把自己划线成了第三人,为后面替沛公开脱确立了旁观者的地位。其次,张良搬出了那个时期的士大夫最崇尚、最看重的忠诚义气作为挡箭牌。
你来救我是义气,我通知沛公也是出于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生死都能置之度外,我去告知一下沛公,尽做朋友的义务。完成韩王交给的任务,是谓忠;危难之际不抛弃朋友,是谓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