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先生对泾县作坊的账,账都是真实的,只把最后的核算抹了,二位以月为单位,以一炷香的时间,只算当月利钱,看谁算得多算得准。”
\n
只算利钱?
\n
那就相当于数学考试。
\n
难度瞬间降低。
\n
贺显金看到那只羊毫笔,默默从兜里掏出竹尖笔来,“夫人,我可否用自己的笔?”
\n
她学的是商科。
\n
她认识毛笔,毛笔不认识她。
\n
让她用毛笔写诸如“壹贰叁肆”此类笔画又多、结构又复杂的字,那干脆别比了——她保准交一纸的墨团。
\n
瞿老夫人看了眼那支奇形怪状的竹尖笔,联想到刚刚账簿上那粗细整齐的字,蹙眉点了点头,又问,“那开始吧。”
\n
瞿二娘垫脚点香。
\n
开始?
\n
贺显金蹙眉,“夫人,我们没有算……”想了下,换种说法,“鼓珠吗?”
\n
鼓珠就是算盘。
\n
对门年先生一声嗤笑,“算盘?那种东西方才兴起,合不合用、好不好用都还不知道呢!不过是刚出现的新鲜玩意儿,你小小姑娘不知从何听到这些歪门邪道便张狂——账房可不是谁都能干的,水深着呢!”
\n
年先生感到胜券在握,“送你三个字,够你学!”
\n
才兴起?
\n
贺显金想了想大学专业课,珠算确是兴起于南北宋时期,元代末期就有记录,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海图》里就出现过算盘的踪影——“赵太丞家”的药铺桌子上画有一个小小的算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