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是因为焚书令、挟书令以及秦末战乱等等原因,朝廷甚至一本《尚书》都没有,所以派人去老头那边听写的。
老头当年已经九十多岁了,连话都说不清楚,要靠他女儿羲娥转述。偏偏老头是济南人,晁错是颍川人,两个人方言上还有差异,听起来别说多费劲,甚至还可能有偏差。
但你也别管这些后来学术争端,今文古文两派吵架时总拿来对喷的细枝末节。
反正晁错最后是学出师了,听写回来了。汉朝官方此时通行的《尚书》版本就是他晁家令自己写的,后来史称今文《尚书》。你就说你学不学吧!
连最大竞争对手古文《尚书》的问世,都得等到刘启家好治宫室的老四鲁恭王刘余就国之后。他因为想要扩建自己的宫廷,所以胆大包天到去破坏孔子旧宅,从而在被毁坏的墙壁中发现一堆古籍,交由孔子十一世孙孔安国整理献上。
嗯,也有说是刘启家老二河间献王刘德搜集到的。这位老二未来将以“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风范,在景帝一堆初具人形的抽象崽中独树一帜,一生都投身于伟大的古籍保护与传承事业当中,让不少历史系学生在史学史课上能为他这份心意感动阿门一声。
发现古文尚书的俩孩子他爹,听写今文尚书的晁错他学生,孝景皇帝刘启今年芳龄二十二。
刘德应该四岁,刘余撑死三岁。
晁错在今文尚书上的权威还能再横行个起码十年,而刘启的《尚书》毋庸置疑是跟这位当代真·业界官方权威大佬读的。放在现代,刘启多少得算一个学界某分支学科祖师爷的开山大弟子,还是那种跟导师关系又好,家里又背景雄厚到能包揽了导师经费的真·太子爷。
他想炫耀炫耀一下对他来说简直和家学没什么区别的《尚书》造诣多正常啊!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