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出来的。
要是完全的清如水明如镜,一定会被官场排斥,吴大人不可能做到道台安然致仕,客观上,反而不能更多为大清效力……
邵全忠刚才的话可不是乱问的,是在试探乐秀才的见识。
他跟田星品评捻军的时候,就说过,捻子最大的短板是捻军里没有读书人。
他自己不是读书人,可深知读书人的重要。
不过他是准备将来有点局面再招贤纳士的,哪个有大本事的读书人会投一个管六百人的民团头啊?
可世上的事就是这么难预料,竟然真的有秀才来投,看样子还比较有头脑。
“乐先生过誉,过誉了啊,邵某一介武夫,能得乐先生看中,可是太荣幸了。
我愿意留你,可乐先生家人不会反对你投一个团练头儿么?”
乐秀才长叹一口气,“乐氏虽为乡望,然未加冠时,慈严见背,孓然一身,孤苦无依,就食于长兄之家。
学生自负有点才学,可惜不是科举的料子。十五岁中秀才,连续两次乡试都没有中举。”
“先生还年轻,后年可以接着考啊。”
“团总不懂我们读书人的讲究。自古雄才出少年,二十岁不成国手,终生无望啊。
范进中举只是小说家言,学生闲书看得太多,跟八股犯冲,这辈子是没希望体会立马咸阳桥,满楼红袖招的风雅了。”
原来这位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