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阵子口水输出之后,刘郃总算反应了过来,他现在是上天无路、下地无门,若想要苟活在人间,只有一个选项,那就是死死拖住这五六万的军队做为最后的筹码,与汉军做绝死一战。
只要能打赢段颎,他们就有破局的希望,如果打不赢那就是死。
对于这个结论,刘郃多少有点不甘心。
“朝廷兵强,段颎又十分善战,想要战胜难度很大,我们是不是应该想些别的办法?比如暂避锋芒?先离开濮阳,往济阴郡撤退,然后让张颢还有炅裒率领兵马来支援?”
对于刘郃提出的这个想法,狗头军师孙樽表示难以实现。
他想的比较深入,比较实际。
他认为之前叛军声势浩大的时候,不少地方官员都选择了投诚,可是这种投诚是暂时的,并不牢靠。
叛军如果能取得胜利,能在战场上打出声势,他们的忠诚就会变得可靠,可一旦汉军打了胜仗,把他们打得惨兮兮,那么这些地方官员的投靠是否稳固就很值得商榷了。
归根结底,这群人都是墙头草,风吹两边倒,哪边的风大,他们就是哪边的忠臣,若是离开濮阳南下进入济阴郡,或者梁国、沛国,等待他们的很有可能是地方势力的伏击。
这些墙头草一旦知道叛军是撤退的,肯定会想方设法搞事情来向汉军邀功,到时候他们失去城池,前面是地方势力的伏击,后面是汉军的追击,他们被前后夹击,则必然崩溃。
所以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坚守濮阳,利用濮阳已经具备的城防条件与汉军打一场攻防战。
孙樽列举出了这样做之后叛军方面的一些优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