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也不谦虚地笑了笑,说:“过奖。”
\n
楚荆怀疑道:“大理寺也安插了你的人吧。”
\n
陆随故作惊讶:“怎么会?不可能!当然没有!”
\n
两人侧身进入内院,一名身材微胖打扮成仆人模样的男子低着头,避开巡夜的人领着他们拐到试卷阁。
\n
门窗紧闭,四下无人,那男子左右看了下,从袖里掏出簧片卡在窗户上,轻轻一撬,半人高的窗户开了一道缝隙,转身再看那人已经消失不见了。
\n
陆随的臂力惊人,毫不费力地抱着楚荆翻身进去。他收好簧片,递给楚荆一根细长的蜡烛,烛光不亮,可以勉强能够看见书架上的条目又不会引起外面的注意。
\n
库中编撰收录了新帝登基后十年的卷宗,满室都是纸墨香气,正厅两侧挂着太祖亲笔所书的“明经取士、为国求贤”两幅提字。
\n
楚荆小心避开一些未来得及安放的卷宗,一栏一栏地寻找。
\n
大昭会试分策问、经义和史论三场,架上按照考试年份、场次、考生籍贯一一排序,今年的会试有将近五千考生参加,想找到这两人的考卷还需费些时间。
\n
大昭沿用前朝的科举阅卷制度,推行糊名考校和誊录易书法。收卷后需对考生的姓名籍贯用白纸覆盖弥封,加盖骑缝章,考生原卷为墨卷,糊名后由誊录院派书吏用统一笔墨誊抄科考试卷,再将统一誊抄过后的朱卷呈递给考官阅卷,以防有人从中受贿帮助考生舞弊。
\n
陆随在长安籍条目中找到了韩琰的策问,与墨卷一样,他的誊录副本上誊抄的正是他那篇《安民疏》,上面有“第一甲第一名”批阅字样和主考官吴圩的印章。
\n
而策问科的尹州籍条目上,却怎么也找不到赵楼的名字。
\n
“赵楼即便是科举舞弊,也不该连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